■张翠华
下午五点钟刚过,我和同事从单位出发,向交通路与滨河路交叉处十字路口赶。骑车走在路上,如同钻进了大蒸笼。
放好车子,穿上红色志愿者服装,戴上志愿者帽子,拿着印有黄色“遵规守章文明出行”字样的小红旗,走到十字路口的东南角站定,每次来,我几乎都站在这里,上午的时候有一点荫凉,下午却被阳光直射着。在交通路上的红灯即将亮的时候,我站在停止线与斑马线中间,迅速地举起小红旗拦住路人。当我举起小红旗的时候,往往会有电动车紧急刹车停下来,电动车刺耳的刹车声让骑车人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没有一个人怪我举起的小红旗拦住了他们。我不时地向后扭头看红灯的时间还剩多少,同时,要迅速地回头注意观察蠢蠢欲动的行人,防止他们在我不注意的时候闯红灯,请原谅我用“蠢蠢欲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那些想闯红灯的人,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行色匆匆,稍不注意便窜到斑马线前面,刚好挡住别的行人,劝回吧,红灯快结束了,只好警告他们下一次不要这样了。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就是这样重复着这样的动作。说真的,初次站在街头进行交通文明劝导的时候很有些不好意思,从来没有站立在街头与密密麻麻的行人以这样的方式接触,其实还是匆匆的行人让我逐渐消除了不好意思的心理,越来越感受到文明交通劝导志愿者活动的意义所在。那是去年冬天,天很冷,我在黄山路与淞江路交叉口值勤,红灯亮起的时候,一位骑电动车的姑娘对我说:“天这么冷,不戴手套吗?我有,给你一双吧。”说着就要取手套,来自陌生行人的理解与关爱让我瞬间觉得特别温暖。现在,我站在三伏天漯河的街头,在热浪滚滚之下,漯河的“创文”攻坚进入最关键的时刻,有多少人克服一切困难战斗在“创文”攻坚的第一线啊!我们所做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贵在人人参与,单位的同事不但没有怨言,反而热情更加高涨,想象着身体弱的、年龄大的人站在街头也很揪心,但是他们一声不响地克服着一切困难,坚守着岗位,我一次次地感动着,也从中看出漯河人对于“创文”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一位三岁多、扎着两只小辫子的小女孩坐在小车中,仰起头很好奇地望着我,眼睛里写满好奇,她的眼神是如此清澈,成了炎炎夏日清凉的风,拂过我的心头。
路边滚动着一只饮料瓶,我拾起来要扔到垃圾箱里去,在走向垃圾箱的时候,一位骑着三轮车的老人让我扔到她的车上,我笑着照做了,她友好说了声“谢谢”。“谢谢”这两个字听到过很多,我不知道向我道谢的人是谁,他们也不知道我是谁,但是一句“谢谢”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这个城市充满了爱的力量。
行人多是素不相识的,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所认识的人还是极少的。早上,他们有很多人是买菜的,有一位推着小车的八十多岁的老大爷几乎每天都要经过这个路口,望着他的背影,我想把他送到路对面,但看他的步伐是如此沉稳。人到老年,不管经济条件如何,能自食其力也是一份福气啊。还有不少骑电动车、三轮车的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尽管年龄不小了,但都没有停止奔波与劳碌。我观察着行人,发现有行动不便的便送到马路对面去。按照我的理解,文明交通劝导要管要劝要导要帮要宣,我们站在街头,要让每一分钟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时间久了,我惊奇地发现,炎炎夏日里,城市每时每刻都演绎着故事,生活的丰富多彩远远超越我们的想象。这大街上的行人,他们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穿着不同,所骑的车子即便都是电动车,但是牌子不同、样式不同、新旧不同、装饰不同,所载的东西不同……太多太多的不一样,这是一个充满着差异的世界。尽管有很多的不同,但这又是一个有着太多相似的世界,他们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或去机关上班,或去工地干活,或做些小生意,无论做什么,都希望生活得幸福。我们之所以冒着酷暑站在这里就是要让更多的行人遵规守纪,让遵守交通法规成为自觉的行动,避免因为违犯交通法规而发生悲剧。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太阳正在失去它的威力,它已经被高耸的楼房挡住了,终于有一些凉快了,我松动一下志愿者服装的拉链,让风可以透过来一些,衣服被汗水打湿了,额头的汗珠一直都在。值勤时间一到,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们值勤的时间是有限的,可是交警协警却是长年累月工作在这里,我在心里对他们多了一份深深的敬重。
我们在街头举起的小红旗从来没有静止过,它们在风中左右摇摆着,在全市不同的十字路口,为我们的文明交通劝导行为起舞。
作者单位:漯河市史志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