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8月15日 星期

书香满楼


■张翠华

漯河嵩山路沙河大桥北端东侧,有一座绿树笼罩之下的小楼,那便是我们的办公楼。虽然它在城市飞速增长的高大楼房的对比下显得越来越暗淡,但在我们眼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从这幢楼上散发出的书香,是的,正是满楼书香,陪伴我们度过岁岁年年。

我们简称这幢楼为档案楼,起初,它的确是档案楼,只有档案局和档案馆两个联系紧密的单位在楼上办公,档案楼是在漯河市区划调整为地级市的第二年动工的,它的建成填补了我市没有档案楼的历史空白,当时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许多兄弟地市的朋友来到这幢楼上参观学习。此前,档案馆一直设在位于老街的老漯河市委楼上,可以想见,档案楼的落成给档案人带来多少惊喜!我们把一箱箱档案从沙南运到新楼上,再一卷卷地放好,一遍遍地整理,直到符合档案的保管要求,直到一卷卷档案静卧在温湿度适宜的柜子里,档案人也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

1992年,党史办、方志办与档案局三家合并,党史、地方志的同志分别从市委楼、政府楼搬过来,从形式上实现了大史志档案的统一,三家合并后,再也没有分开过,所以,这幢楼上,不仅有丰富的档案资料,还有宝贵的党史、地方志资料;不仅有研究档案的专门人才,还有研究漯河党史、地方史的专家。足不出楼,便可遍阅漯河历史;三步之内,便可与专家们争辩、畅谈。

毕业后我一直没有走出过这栋楼,从档案馆到档案局,从档案局到档案馆,虽然档案局的名字曾经变成史志档案办、史志档案局,但基本没有走出档案的圈子。这期间曾有两年分管过党史工作,这在外地市也算是调入了一个新的单位,但三合一的便利体现在我身上,就仅仅是从分管档案工作变成了分管党史工作,不需要工作调动。在我们眼里,党史、地方志、档案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我无数次地行走于一个个档案库房,或查找档案,或整理档案,或排列框架,或搬入新的档案,或打扫卫生,或带外来的人员参观……我清晰地记得,为了按照国家标准整理好资料,我和另一位同志在库房工作了半年多;为了编写《馆藏珍品荟萃》,将一本本明清资料搬到办公室,艰难地翻阅、辨认它们的内容;我清晰地记得老馆长上班时间还在整理照片档案,却在刚下班后突发脑溢血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清晰地记得,档案馆连升三级成为国家二级档案馆受到省局的赞扬,还清晰地记得档案事业综合评估、档案业务指导、依法治档、档案信息化的决策在这幢楼内决策和实施的过程。目光一次次地掠过一架架档案,我的双手触摸过明代吕坤的《救命书》,翻阅过清代的《河南乡试硃卷》《八科乡会墨醇》,在《历代名臣法贴》《龙塔古篆》的文字间惊叹,在《芥子园画传》的画面中沉思,在《外人目睹之日军暴行》中愤怒,在《渊鉴类涵》里辩文识物。在分管党史工作时,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与《漯河日报》联合开辟专栏,我和同事们一次次对烈士后代进行调访,那一个个为赶写文字无眠的长夜,现在想来是那么有意义,那么令人难忘。

一代又一代的史志档案人由新人变成史志档案工作的行家里手,直到到了退休的年龄,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辛苦、清苦、艰苦的岗位,他们以可贵的匠心恪守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信条,用他们的双手整理的档案卷卷规范,他们用心血和汗水书写的每一个字都要有出处,那是要留存后世的文字啊,需要秉笔直书,需要严谨科学。他们以苦行僧式的坚韧抗拒着外部的诱惑,让一颗热爱史志档案事业的心静下来,再静下来。忘不了离退休的老同志每一次看到档案楼时那掩饰不住的眷恋的眼神,他们在离退休后仍关注着史志档案事业的发展,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单位的新闻便可以让他们高兴老半天。

因为东西方向的冬暖夏凉的“正房”保存着档案资料,所以,我们所在的办公室是南北向的“西屋”,中间有走廊,走廊的东、西两面分布着办公室,我在东边的办公室呆过,这里上午的阳光很好,但下午略显暗淡,夏天被晒到的时间短。西边的办公室上午晒不到太阳,但到了下午,阳光直射进房间的每一处角落,让人藏无处藏,拉上窗帘,也好像坐在太阳地里一般,没有空调的日子,往往是挥汗如雨。到了傍晚时分,西面的办公室却有别样的风景。我在西面的办公室里待了很多年,下午下班时分,办公楼内安静下来,拉开窗帘,这时即便是在夏天,太阳的光线也渐渐变成橘红色,坐在彩霞万丈的房间,灵感来袭,迅速地敲击着键盘,一个个方块字组成了不同的文章,表达着不同的思绪。我没有因为常常要在夏天坐在屋里晒太阳而责怪过它,相反,却很喜欢它,书香满楼,确切地说,是书香满西楼。因为,“西楼”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词语,它很多次地出现在古诗词中,无论是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还是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都很令人玩味。西楼常和月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因为在西边的方位,是可以很方便看到月亮的,尤其是下沉之月,也就是深夜之月。“西”在五行中为金,于季节为秋,金主肃杀,秋者为愁。西楼方便见到深夜之月,故写月夜思人或深夜愁绪都用“西楼”,“西楼”成为相思与愁绪的代名词。想到这些,就觉得我们的小楼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

天道酬勤。辛勤的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漯河市志》、《漯河年鉴》、《漯河大事记》的厚重,《中国共产党漯河历史纪事》、《漯河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大事年编》、《中共漯河党史人物传》、《漯河古代人物传》的严谨,一本本党史、地方志、档案的专业书籍书写着漯河历史的灿烂,《中国食品名城》、《宜居漯河》、《漯河名典》紧扣我市中心工作宣传漯河。史志档案人还将研究成果及多年感悟以小说、散文等形式书写出来,傅治安的《傅治安自选集》、张翠华的散文集《沙澧千秋画》等表达着史志档案人的情怀,体悟着纸与笔的温情。在《漯河文史大观》大事卷、民俗卷、旅游卷上有史志档案人的名字,在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上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在学习型单位建设、经典诵读、文明创建、全民阅读等活动中齐心打造着一个书香史志档案局。

我们从贾湖遗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中,想象过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生活的情景,我们从史志档案信息资源中品读着漯河的历史和今天。史志档案工作的性质让我们眼中的漯河变得立体,从古至今一层层的厚重历史文化积淀常常闪现眼前,几乎每一步都踩着一个传说,几乎每一眼都跨越千年。史志档案让我们的内心和想象都更加丰富,让我们的心真正地安静下来,在各种诱惑面前气定神闲。我们已习惯大桥上的车流的喧嚣,当然,也早已习惯史志档案工作的寂寞与宁静。

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苏东坡有诗: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幢楼既不乏“古”,也不乏书,书香如雨露一点点地滋养着我们的心田,不管档案楼如何变化,我相信它永远都会书香满楼。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