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民
“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日,过去也称“乞巧节”,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唐代林杰有咏《七夕》诗:“七夕今朝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描绘了人间少女向织女乞巧的情景。少女们认为织女能织“天孙锦”,必是工于针线的巧手,故向她乞巧,使自己更加聪明伶俐。时过境迁,现在“乞巧”的意义早被遗忘,这天夜里,少女们宁可去看肥皂剧或去“蹦迪”,也决不肯跟着织女学织锦。于是,在爱情至上的年代,“乞巧节”就很知趣地让位给“中国情人节”了。
当然,“七夕”叫情人节也绝不牵强。早在《诗经》里就有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逐渐成形。以《古诗十九首》记得最为详细:“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老隔河相望也不是办法,国人可不欣赏柏拉图的“精神恋爱”。于是又有高人想出喜鹊搭桥的妙计,虽然一年只能见一面,毕竟聊胜于无,而且,秦少游还高度评价了这一爱情模式:“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后来,又给这中国情人节加了一把大火的是风流皇帝唐玄宗。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十年,七夕之夜,宫禁之中,66岁的唐玄宗与33岁的杨贵妃并肩而立,仰望星空,感慨于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长相厮守,因而盟誓“愿世世为夫妇”,说完执手呜咽。这事也不知是真是假,却让诗人白乐天感动得一塌糊涂,含泪挥笔写下名诗:“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本来是很动人的故事,可惜,到了马嵬坡,在要江山还是要美人的节骨眼上,唐玄宗还是赏给杨贵妃一根白绫。如果当时两人一起殉情而死或者唐玄宗宁愿不要皇位也要保住贵妃,那就成了千古不朽的爱情绝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