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保国 在佩戴红领巾的童年,我爱唱“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接着妈妈讲述了“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土地上/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妈妈却穿着破烂的单衣裳”的凄惨情景。这支动听的儿童歌曲深受人们喜爱,于我来说,尽管它诉说了旧社会被压迫被剥削者遭受的苦难,但当初并没有强烈地激发起我们幼小心灵的震颤。 但在8月26日举办的“中原大讲堂·沙澧讲堂”上,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鲁锁印先生用他对中原抗战史料的精心采集、整理、研究,并经过纸笔的真实描摹,向到场听众展示了一幅用血与火镌刻的中原抗战的不朽画卷,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听众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阶级仇、民族恨,也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日寇侵入中原,要从1937年11月占领安阳算起至1945年8月无条件投降结束。在这腥风血雨的八年里,穷凶极恶、灭绝人性的侵略者用铁蹄践踏了祖国的锦绣河山,我大好中原也同样经历了炮火遍地、狼烟四起的千古浩劫。那刺刀挑着的太阳旗上,散发着血腥赤裸着狰狞恣意着兽性肆虐着疯狂,写满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引领下,中原儿女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史无前例的伟大抗战。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自由与奴役、侵略与反侵略的殊死搏斗。在这片古老的中原大地上,先后发生了抗击侵略者的数十场成规模的战役、战斗。可谓密林深处、青纱帐里、村落城郭、铁路沿线,到处都有复仇的子弹射向敌寇;豫东平原、豫西丘壑、黄河两岸、南北旷野,无不为侵略者准备了葬身之地。中原儿女用小米加步枪加土炮地雷手榴弹,加大刀长矛砍柴斧打狗棍,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创作完成了一页页荡气回肠、彪炳千秋的史诗。 鲁锁印先生在讲座中展示的这幅壮丽恢弘、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中原儿女是怎样和全国人民一起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怎样奋不顾身,舍生忘死,抡起“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怎样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英勇壮举。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肉,一片土地一片忠心。先辈们用顽强的抗战为中华民族创建下可歌可泣的功业与英名,值得炎黄子孙世世代代所敬仰、赞颂和讴歌。鲁锁印先生这一堂资料翔实、事例鲜活、脉络清晰的中原抗战历史课,不断地激荡着大家的胸膛——讲堂内的听者无不由衷地为之感佩和赞叹,爱国主义的情感无不自心灵深处油然而生!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距离我们漯河很近的确山竹沟曾为河南省委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任国家主席刘少奇、李先念当年都曾在这里指挥中原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竹沟还培训了全国众多沦陷区的爱国青年,为各地抗日武装输送了大批骨干人才,使这里成为中原革命斗争的摇篮,获得了“小延安”的赞誉。同时,在中原抗战英雄谱里,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河南籍的杰出代表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彭雪枫、吉鸿昌、杨靖宇等,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河南人的骄傲,其“奋勇杀敌抛头颅、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光辉业绩,已成为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成为我省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快速崛起的力量源泉。 中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自古以来就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史册辉煌、丰碑林立。我们每个中原儿女都为生活在这片热土上感到自豪充满荣光,都无比崇敬并缅怀和感恩于给我们带来幸福美好生活的成千上万个英烈。苏联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中,革命导师曾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重温这一振聋发聩、令人警醒的话语,在当下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和不可低估的深远意义。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继续拼搏,砥砺前行;要保持和发扬过去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激情,那么一种牺牲精神,进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去努力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