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俊霞
喜欢传统文化、致力于梳子制作的陈庆伟,从初出茅庐的一名大学生学徒起步,十年内创办了自己的加工厂,源于他对梳子文化的热爱,更得益于他对雕花梳子制作的创新。 “全国做梳子的并不多,做雕花梳子的更少,而我第一个把数控技术运用到梳子雕花工艺上,目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产品供不应求。”谈到自己的创业,这位“80后”自豪地说。 陈庆伟是临颍县巨陵镇油坊陈村人,因为家中贫困,高三没上完的他便辍学了,但他没有放弃上大学的梦想,白天在一家木梳加工厂打工,晚上坚持复习。一年后,陈庆伟如愿考上了大学。和很多人一样,毕业后的他凭着打工的经验,决定自己创业,并在临颍县铁西园区开办了自己的木梳加工厂。 然而,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一年后,他的工厂欠下外债十多万元。为了还债,陈庆伟选择去南方一家木梳企业打工,从事营销工作,这也为他后来再次创业积累了更多经验。经过一年多的打拼,他还清了所有债务,并返乡创业。 这一次,陈庆伟吸取上次办厂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从选址到设备的购进、工人的培训、技术的创新,都认真细致地完成。为了节省运营成本,他把工厂办到了自己的村子——油坊陈村,并为乡亲们创造了就业机会。他还注册了临颍县一心工艺品有限公司和“一心”商标。 为了寻找制造优良木梳的方法,陈庆伟先后到山东、四川、重庆、安徽、湖南等木梳主要产地进行认真细致考察。在考察中,陈庆伟发现,木梳这个行业全部都是手工打造,费工费时,利润微薄,市场逐渐在萎缩。而现代的CNC数控雕刻已经成功运用到古典家具生产中,他便想到把传统的木梳制作工艺和先进的数控雕刻结合到一起,将现代的CNC雕刻技术运用到木梳上代替手工雕刻。 陈庆伟带领几个技艺精湛的老师傅开始了一次又一次尝试。在经过一次次失败后,他们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结束了几千年来雕刻木梳只能依靠手工雕刻的历史,成为全国将CNC数控雕刻技术运用到木梳生产的第一人,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使木梳生产更加标准化。他先后荣获四项国家专利,他的木梳创业项目在省、市创业大赛上获得较大反响,获得河南省“大众创业扶持资金”。 从事木梳雕刻十年来,陈庆伟始终坚持把雕刻工艺作为弘扬民族文化的载体,并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近年来,陈庆伟先后被评为“漯河市创业之星”、当选漯河市青联委员、临颍县人大代表。临颍县一心工艺品厂也被评为“漯河市诚信文明经营企业”。不久前,陈庆伟还被临颍县文化部门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