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剑
《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是我国古代几乎家喻户晓的蒙学读物。成书于南宋淳祐年间(作者相传为南宋礼部尚书王应麟编撰),流通于元代,后经明、清两代的训诂、增补,遂广为流传,历久不衰,曾被人们称为“蒙学之冠”、“千古一奇书”、“袖里《通鉴》纲目”等。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百科全书,共有380句,集1140个字,内容包含教育、历史、数学、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典故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写法上采用韵文形式,叙事和论理并举,三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既朗朗上口,又启迪心智。因其在道德启蒙、习惯培养、语言积累和知识扩展等方面的积极功能,《三字经》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三字经》之所以能够跨越时代和地域,受到人们长久和普遍的欢迎,是与它自身的特点和人文价值分不开的。
首先,《三字经》蕴含着深刻的美育品格,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向善之道。《三字经》在短短千余字的篇幅中,包容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先讲了学习的重要性,再讲伦理道德、名物常识、经史诸子、朝代更替,最后用古人勤勉好学的故事启迪教育儿童。从表面上看,《三字经》是朴实的、通俗的,但透过这些近乎浅白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它对文化、对人生那种深邃的理解和准确地把握,它字里行间折射出来的精神光芒,总能让我们着迷和感动。这种精神之光是因人而异的,它可以是一种求真向善的劝诫,也可以是一种好学不倦的鼓励,而且它的功用在人的生命长河中是潜移默化、随时受用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人们会愈来愈感觉到它的人文价值。
其次,《三字经》具有自由活泼的文化思维。这主要表现在它的文体、语言形式和样式的自由上。王应麟是南宋的高级知识分子,才高博学之人,《三字经》虽然出经入史,言集百家,但遣词用语却显得活泼自然,举重若轻。在《三字经》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蒙学读物都是四言的,例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朗朗上口,更符合儿歌的特点,十分有利于初学诵习。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字经》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为蒙学读物的编写开启了一个文本样式,并以其普及流传的深广度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教育范式,形成了蔚为大观的《三字经》文化。
再次,《三字经》的实用价值也是它深受喜爱的重要原因。《三字经》是蒙学教材,以生字词认读和通俗知识传播为主的功能,决定了它注重实用的特性。因此,《三字经》大都选取日常用字连缀成文,在语言运用上,多用韵语。从价值取向上看,它既是启蒙教学,也是思想培养;既是知识的灌输,也是技能的培养;既是语言的训练,也是思维的递进;既是授经传道,也是文学鉴赏。通过诵读《三字经》,儿童初步训练了读写能力,接受了伦理道德、社会、历史、生活知识的教育,确实起到了“广见闻、利日用、懂义理”这些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的多重目的。同时,《三字经》作为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也是一部关于育人的专著。“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透过《三字经》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清晰地触摸到作者育人的良苦用心和睿智的育人思想。
一是《三字经》非常强调教育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古人认为,人类生活的环境、受到的感染,都会对人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人的习气、习性。而劣根习性会使人的动物属性膨胀,遮蔽人的天性。因此,教育的第一目标即是教人“去习性,化秉性,圆满天性”。换句话说,在人们返本向善的路途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救赎作用。“人不学,不知义”、“幼不学,老何为”、“苟不学,曷为人”、“人不学,不如物”,从《三字经》中这些急切的呼告和劝诫中,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古人对教育和学习的重视程度。
二是《三字经》提出了几个令人信服的教育准则。一是“专”。一个“专”字,概括了传统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即教育要持之以恒,不能放松;教学要专一,要精不要杂;学习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二是家教与师教相结合。家教与师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两种教育的背景不同,内容也不一样,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圆满。三是“道”重于“文”。传统教育认为,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要,但“孝悌”是万古不变的大道,教育就必须首先教孝、教悌,有了孝悌的基础以后,才是知识的传授。
三是对于读书求学的次第和教育的内容,《三字经》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三字经》始终把做人当作育人的根本,当成第一位的东西。传统教育中的小学阶段,是先学习做人以及如何生活,然后再传授知识,学习六艺,最后才是大学之道。由此看来,古人治学是非常讲究按部就班的,不好高骛远,耐得住寂寞。古人的这种做学问的方法,正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的。
四是《三字经》坚定地指出,勤奋刻苦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为了生动地说明“业精于勤”的道理,《三字经》介绍了许多不同情况的勤学故事,以激励后学者的斗志,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你说你是个有学问的人,不想再学了,那它就给你举一个孔子尚且向七岁的项橐请教的例子;你觉得自己是当官的,没时间学习,那它就举一个宰相赵普读《论语》的例子;你想年岁大了,再读书可能晚了,它就讲一个八十二岁的梁灏中状元的故事;你说自己条件不好,无法读书,它就讲一个车胤“囊荧”、孙康“映雪”的故事。苦读的,有“头悬梁,锥刺骨”的先例;从小立志的,有祖莹、李泌;女子自强的,则有蔡文姬、谢道韫。总之,任何人都能在《三字经》里找到自己可以效仿的榜样。也正因为如此,《三字经》才最终成为中国大众心目中真正的经典。
总之,《三字经》中,有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今天我们来研读它,已不仅仅是为了启蒙,而是要把它作为了解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社会习俗、伦理道德的一个窗口,并从中及时找到那些被我们丢弃或忽视的文化宝藏,让其重新焕发灼人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