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观点·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8年4月13日 星期

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


■至大至刚

从生产的角度,什么样的产品才算得上别具匠心呢?

精心的设计,精湛的工艺,科学的流程,耐得住寂寞的打磨等,都应是生产中应有之义。除了这些“术”上的操守,“匠心”的底色应是一份追求极致的信念。制度和措施只能从外部规范和限制从业者的行为,如果缺乏内心深处的“匠心”意识,更高的自我要求便无从谈起。

德国制造之所以被全世界认可,这与德国人的“工匠信念”有很大关系。德国企业追求利润,只是要保证基本利润,有钱可赚,而不是贪得无厌、无休止的追逐利润。他们更注重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德国人宁愿“在保证基本利润的同时,让部分利润转化成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务。”

珍视“身后名”,不贪“眼前利”的理念,铸造了德国人的“工匠精神”。

多少平庸,都起始于放弃追求卓越的信念的那个瞬间。

有人担心,匠心与效率,是不是一对反义词。这种顾虑并非没有道理,但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粗制滥造已经满足不了消费升级的需求。适当放慢脚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比如,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除了审批制度不健全、审批程序不透明外,与我们的“功利欲”有很大关系。

事实证明,差了一点“工匠精神”,就差了一大截市场竞争力。短期看,反复纠错,增加了人工和材料成本,挤压了利润空间,削弱了产品的市场地位;长远看,品牌口碑受到了影响,势必制约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阻碍转型升级。

做事如此,做人也概莫能外。工作、生活中,那些注重自身修养,用心做事,待人真诚的人,大都是事业有成,生活幸福者。而热衷于“走捷径、搞钻营、利欲熏心”的那些人,大都以“苦苦挣扎、无奈失败”而告终。

世界再嘈杂,内心需沉静!


上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