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6月14日 星期

阅史悲“郢、邓” 端午思屈原


■孟巍坚

“郢”是指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都城,“邓”即楚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地。郢都在荆州尚留有古都遗址,邓在今日的漯河市邓襄镇。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即公元前278年),秦楚之战激烈,秦将白起举兵大肆进犯楚国,遂破楚国首都郢城。时秦军以虎狼之心疯狂劫掠烧杀,对郢楚先王掘墓鞭尸,并付之一炬,地下文物宝藏皆都化为灰烬。秦军气焰之盛,有着摧枯拉朽之力,在楚地纵横驰骋而继续东进,遂又在中州平原悍然以火焚烧楚国邓襄月余。火烧邓襄一说,至今在漯河民间还有各种演义之说相传。楚顷襄王在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仓皇逃到陈(即如今周口淮阳),暂作喘息。后因战火又逼近陈,楚顷襄王又不得不转徙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这是楚国晚期即将灭亡的前夕。

关于“邓”,因笔者籍在当地,故对此作一阐述,以便后人知其事。邓地,在当时所处地望特别高,在豫州堪称无可比拟。在东周春秋战国时,诸侯与伯爵曾多次会盟于邓,其会盟遗址今尚在,名曰“会圣台”。宋代祝穆将其收入《方舆胜览》卷二十七,文中所咏“北行连邓许,楚地尽平川”的开阔,说的就是邓地。还有苏轼《荆州》诗之十,特点出“北行连邓许,南去极衡湘”,说明邓地乃是大江南北的重镇和要隘之地。秦人一把火致使邓地粮仓受焚,所遗煳麦粒粒尚存。笔者曾于1951年在焚烧遗址现场寻到些许煳麦,并珍存至今。

秦楚之战时,烽火连天,屡遭放逐而作楚辞《离骚》直抒离别忧思之苦与陈述谏君良言的诗人屈原,不能忍受秦人的逼迫与践踏蹂躏,又不甘受国内亲秦派的异己分子对他的谗奏和迫害,在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愤然怀石投汨罗而死。

在被谪汨罗时,他又撰写出《渔父》,让人们知道了他的清风高洁。世人也从他撰写的《哀郢》中,读出了他对楚顷襄王迁都陈的深深哀伤与怀念。其诗言:“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衍,民离散而思兮,方仲春而东迁。”屈原所作的《哀郢》《问天》《怀沙》等篇,字里行间涌现着他为国悲其志反遭斥弃的哀痛。

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言:“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

宋刘克庄作《贺新郎·端午》词: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做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该词的上阕勾画出民间端午风化习俗与所拥游人的观渡之乐,下阕指出了高大的屈原形象,指出了他在如痴如醉的精神状态下死去,让后人哀悼不已。

宋张榘有《念奴娇·重午》词言:三闾何在,把《离骚》细读,几番击节……忠魂耿耿,只凭天辨优劣!……三叹灵均,竞懼网,我独情切。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即可知端午千古吊三闾大夫屈原习俗之盛。

北宋进士余靖《武溪诗钞·端午寄酒……诗》: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家酿寄君须酩酊,古今显见独醒人。明代无心子《金雀记·开宴》:满城佳节近中天,竞斗龙舟吊屈原。清陈维崧《蝶恋花·五月词》:雪片崩涛飞影帜,“妙高台”下龙舟戏。观前人如是为文,皆对屈原以德报怨之举充满敬意,称他是古今独醒、风度高尚的贤士。故陈维崧《蝶恋花》词特选定最高形胜之地“妙高台”下而作悼念龙舟戏。

“妙高台”在丹徒的金山最高峰,东望焦山,西瞰金陵,南俯京口,北对瓜洲,五月龙舟纪念意在屈原。而今,沙澧河上年年荡起龙舟,也是在追思屈原,联想邓襄被烧相关遗事,那彩鼓、划桨的号子,那橹声、飘香的粽子,无不释放出凄凄切切的怀思……

(文中观点为作者一家之言)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