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迪
读完余华先生的《许三观卖血记》,我才带着沉重和感动的心情入睡。
在当前网络小说肆意横行的时代,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学被束之高阁。但不同的是,前者只是如罂粟带给你短暂的欢愉,很少让人深层次地思考和感悟,经典书籍却总能带给人深入骨髓的震撼。
最初被吸引是因为它的名字:卖血。到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使人卖掉赖以生存的生命体液?在那个贫瘠的年代,父亲也曾靠卖血帮家里捱过难关。我想通过这本书找到那段被岁月尘封的过往,更想体会父亲当时的心情。读完后,它给我最深切地感受就是责任和爱。
许三观卖血十余次,也有为私情,是为自己的劣根性而买单,但更多是为了一乐、二乐,为了这个家。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在苦难面前,他没有退缩和逃避,而是勇敢面对,付出自己所有的一切,这应该就是责任。最让我感动的是,尽管知道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他仍愿意心甘情愿地去卖血、去救助。这才是爱,是无私的大爱。
“为了救一乐的命,他要往上海去,路上要经过林铺、北荡、西塘、百里、通元……其中林铺、百里、松林、黄店、七里堡、黄湾、柳村、长宁是县城。他要在这个地方上岸卖血,他要一路卖着去上海。”在寒冬里,在赶往上海的路上,五十多岁的许三观,每次卖血前都会用碗舀起河里冰凉的水,一口气喝八碗,卖血后再找个避风的角落,在墙根晒着太阳依旧瑟瑟发抖。那一幅幅灰色的画面,一次次地铺满了我的大脑,眼泪总会不受控制地往下流,好几次以为他会死在卖血的路上。他没有,不仅自己挺过来了,还救活了一乐,这是责任的力量,让他无怨无悔地承受这些磨难,扛起家庭的重担;这也是爱的伟大,使这个家度过一个个的难关。
在许三观身上,我看到了我父亲的影子。我还年幼时,母亲的重病让我们这个贫寒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母亲几欲放弃治疗。父亲却坚定地对母亲说:“就是砸锅卖铁,我也给你看(病)。”何止是砸锅卖铁,瘦削的父亲开始卖血了!那个年代,有很多像许三观和我父亲一样的人,他们很平凡,也很伟大,正是平凡的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爱的光芒,对家庭的责任;也是他们的伟大,让更多的人从苦难中走了出来。
感动的同时,我对前段时间发生的事气愤不已。在拥有幸福安定生活的今天,村里二十出头的明子,陪同怀孕两个月的妻子检查,查出了妻子有乙肝,明子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商量后,他们竟然让妻子打掉孩子并离婚!责任何在?爱何在?他们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许三观那个时候,可是他们的精神却低落到尘埃里。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变得更好,让我们的精神也跟着前进,让爱与责任随时代前行。
即使家里很富裕了,许三观还想卖血,这次只是想为吃炒猪肝、喝黄酒,医院年轻的小伙子,嫌弃并嘲讽他年老的血只能用来当猪血让人来刷漆。这一刻,许三观彻底崩溃了,可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如果家里再遇到危机,自己卖不了血可怎么办?对他来说,无论何时,家庭总是第一位的。他满大街地痛哭流涕,这样的疯状,让人想笑却又有些心酸。一次次的卖血都帮他解决人生大事,帮助一个大家庭迈过一道道坎,而此时自己引以为傲的血,竟然受到了嫌弃,这是对他自尊沉重的打击!更重要的是,卖血使他的责任能履行,如果不能卖血了,他对这个家的责任则如空头支票,毫无用处。许三观内心感到了恐慌。因为,责任已经深入骨髓,无论贫富,无论年纪多大。
其实许三观也好,我的父亲也好,他们扛起的是责任,付出的是爱。此时的我,更愿意用自己的双手接过这份责任,继续着这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