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盈
近几年来,漯河的文艺活动越来越多,无论是市直部门举办的大型公益活动,还是民间文化界人士举行的各类小型沙龙;无论是弘扬许慎文化传播汉字文化的说文解字大讲堂,还是集人文社科于一身的“中原大讲堂·沙澧讲堂”;无论是漯河社会科学发展论坛,还是读学讲·百姓文化大家谈;无论是融诗词鉴赏、读书写作于一体的水韵沙澧读书会,还是文艺界、教育界、商业界等自上而下举办的大大小小的文化讲座,可听的、可视的、可讲的,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每到周末,各种文艺活动扎堆举办,大有让市民应接不暇、分身无术之感。这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漯河的文艺事业在复兴、在回归、在繁荣、在发展。作为一个在传统媒体工作了十多年的文艺副刊编辑,笔者曾参加过不少的文艺活动,十多年里,可以说是亲身经历了文艺事业从低谷到兴盛的过程,自是感慨万千。
想想,漯河的文化底蕴何其深厚?漯河的文化艺人何其多哉?漯河的文艺事业何其繁荣?
且不说牛行街的骡马大会曾为螺湾小镇带来过多少荣耀,单说文字宗师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就足以让漯河名扬天下;且不说戏剧沙河调曾丰富了几代漯河人的文化生活,单是贾湖遗址出土的七音骨笛,便足以让五音十二律响彻云霄;且不说召陵会盟曾让多少军马踏上过这片土地,单是那郾城大战时湮没杨再兴将军的淙淙河水之上的小商桥,就足以让漯河跻身中原桥城……尤其是近年来,漯河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会拿出专项资金奖励文艺精品创作者,相关职能部门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充足的环境和空间,加上近年来成立的漯河读书学会、漯河文字学会、漯河许慎文化研究小组、经典诵读等公益文化组织,都充分说明了漯河的文艺事业势头正盛。然而,为什么多年来少有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名家、名人、名作?
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多年来的大环境都在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文化软实力的培养,忽略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一方面是社会风气使然,好多人看不起搞文艺的,甚至出现了一些搞文艺的自黑自嘲的现象;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广大文艺创作者自身的问题——什么问题?大致为心胸不够宽广,总是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自己说了算的行业唯我独尊,不借鉴别家好的经验,不汲取各行各业的优秀特质,不肯、不愿意推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甚至互相打压诽谤、刻意排挤压制,更有恶意中伤、攻击谩骂现象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就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要求:一是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二是要营造百花齐放而不是一枝独秀、百家争鸣而不是一家独唱的良好氛围。三是文艺创作者不要认为技艺在自己手中,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有所敬畏,更要有所担当。四是正确看待文人相轻。自古文人爱相轻,希望广大文艺创作者轻的是不好的作品和现象,重的是优秀作品和好的文化现象,重的是文艺的繁荣发展,重的是漯河整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中,多出精品,多出名人名家,多出匠心匠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些信息,都在告诉我们,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艺——
文化,以文化人;文艺,以艺载道。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时代之先风、启智慧于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那么,广大文艺工作者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从而转化为创作出文艺精品的不竭动力?
笔者认为,一是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汲取精华、汲取正能量;二是要在汲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更多优秀作品,弘扬正能量,讴歌真善美;三是以文化人,以艺载道,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做好优秀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四是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从基层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撷取创作素材,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五是结合当前形势,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市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以创作文艺精品、坚定文化自信为动力,推名家、创名作、树名牌,为中原更加出彩增添浓彩,带动更多人坚定地走在文化自信的光明大道上。
作者单位:漯河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