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8月22日 星期

我说河南话


■褚子琦

广阔的中国国土上,自然少不了种类繁多的方言,有些方言相近,有些则完全不同。它们独立于民族内部,是经过漫长的演变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稳定下来的语言。提起方言,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粤语、东北话、四川话等特色比较鲜明的语言类型,但是多少人会想到河南话呢?今天我就要讲讲河南话。

河南话是我的家乡话,它属于北方方言区,大概是语调少于四个的缘故,其整体发音相比粤语等南方方言要易于理解,但它也保留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词汇,如“俺”是“我们”意思,而“白动”则是“不要动、别动”的意思,当然还有许多更富有趣味的词汇,但它们很难用汉字表述出来,须要亲耳听过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别看都是些小小的词汇,它们背后同样存在着丰富的内涵。

内涵丰富的方言,不仅是本地人身上的一种印记,更是某个地区的一种标志。在需要方言的场合,我们没有必要刻意用普通话去迎合别人,尤其是在方言式微的时代。另外,谈及大多数人并不熟悉的河南话,很多人会在潜意识里将之与农民工相连,的确让人有些五味杂陈。记得初来学校时,我带着大包行李和家人坐地铁时用河南话交谈了几句,便听到旁边有人不屑地说“一群河南来的农民工”,我很难明白他们的优越感来自何处,又为何要透过方言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我觉得说自己的家乡话并不丢人。也许它不如粤语自成一派,也没有吴语的温软,它只有二四声调,读来却总是让人觉得倍加亲切,一句“中”,尽显河南人的豪爽。可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河南话大多被用来当反面素材,这也许是造成很多人,甚至连河南人对河南印象都不好的原因之一。这就导致了许多河南人不再愿意讲河南话,认为其老土、不文明,在教育下一代时也会刻意避免河南话的交流,这种抵触方言的思想不仅存在于河南话的发展过程中,还在其他方言中普遍存在。

但如果我们自己都抵触家乡话,即抵触方言,那又如何保护以方言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为自己正名呢?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方言,既然它们历经千年仍然保留了下来,就证明它们有存在的必要,我们不必为统一官方语言而抹杀它们。统一的语言固然重要,但方言与之并不冲突,反而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并且可以和普通话相互补充。

近年来,关注方言、研究方言并为保护方言做出努力的人越来越多,但有时随着历史潮流的演变及其他不可抗的因素,方言一旦失去生存的土壤,其衰亡是我们无法阻止的,只能尽力挽救,让更多人记住它,但光靠民众自发是不够的。一些人维护方言的热情毋庸置疑,可如果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没有详细的方针,人多也并不一定力量大。要想保护方言,就要激活方言的传承和流通路径,而非机械地将其作为文物陈列在博物馆,即需要我们用贴合现代的手段,这将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况且我们说保护,也是有选择性的,并非必须完整地保护方言的全部,那些过于粗俗的和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不妨舍弃。

通过各类新闻报道不难看出,许多种类的方言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如长沙的“塑料普通话”、福建泉州电视台特设的闽南语频道、广东省政府出台的相关规定等,但关于河南话的保护却似乎还处于起步阶段。我认为,对河南话的保护,不妨从幼儿时期着手,在幼儿园、小学学习中可以适当加入河南话的趣味课程,激发孩子们对方言的兴趣,这就像我们从小学外语一样,与基本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我首次对方言感兴趣,就是在童年时期无意间接触到了方言版的动画片《猫和老鼠》,这也未尝不是传承方言的好办法。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用河南话和家人朋友畅聊的温馨景象,以及和老乡同学讨论河南各地方言间细微区别的欢乐时光,偶尔在地铁站或景点里听到有人用河南话交流也会不由得微微一笑,感慨良多。喜欢家乡的方言,同时也乐意学习和聆听不同的方言,希望方言和它所承载的文化能好好地存留下去,成为我们民族的瑰宝。

作者为中国外交学院外语系学生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