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保国
《梁家河》是一部主要记述习近平同志知青生涯的文学作品。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虽然我没有当过下乡知青,但是对那个过程并不陌生,因为我的邻居、同学和亲友中不乏知青,我太太便是其中一位。她曾从沙澧河畔到革命老区山东莱芜当了几年知青。我在部队政治机关做新闻工作时,也到我们师在大别山区的知青点采访和体验过知青生活,深切感受到知青岁月对于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意味着什么。
刚拿到《梁家河》这本书时,除对它产生了强烈的亲切感外,还由此引发了许多思索:梁家河究竟产生了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是怎样产生的?它对当今和以后的人们意味着什么?它又有着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当翻过它一页页溢着墨香的文字时,习近平充满节奏感的七年知青生活震动着我的心灵,习近平用青春与热血写就的感人故事,给了我清晰而准确的答案。
梁家河原本是隶属延安的一个无名的小山村,“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它当时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1969年1月,一群北京知青穿越黄土高原的千丘万壑来到梁家河,其中就有16岁的知识青年习近平。他长达七年的插队日子从此起步,梁家河的那份落寞和静谧也因而被打破。习近平自投身到这片土地后,便用他的知识和心血,为父老乡亲播种着希望和梦想。
在梁家河的七年,习近平与乡亲们同甘共苦,苦干实干,看牲口、放羊、铡草、垒厕所、修渠打坝、走山路扛麦子、用架子车拉煤,可谓无所不干。他以突出的表现,赢得了党组织和梁家河乡亲们的高度信任和赞赏,并被党组织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光荣一员,接着又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成了村里的“主心骨”后,他既重视为梁家河村班子打下坚实思想基础,也为梁家河设计了脱贫致富、改变命运的远景和蓝图。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之后的一届届梁家河村“两委”,发扬传统、持续奋斗,推动这个小山村旧貌换新颜,铸就了“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从习近平个人角度而言,他在梁家河的七年光景,也凝练了他“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的博大胸襟和领袖气质。这些,也自然融入了梁家河精神并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激励梁家河的乡亲们为建设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
梁家河如今不单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它已经成为信念的沃土,思想的高地,更是一个写满初心、激荡灵魂的精神家园。当我随着《梁家河》的文字和图片走过每一条井渠、凝望每一片坡田,及至扫视它的一草一木,我都会被一种似乎看不见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崇高信念和奋斗精神所折服、所感染。在书中,我看到了习近平带领乡亲们打井修坝、开荒种地、建沼气池的情景。在书中,我也似乎听到了习近平的深情话语:“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领老百姓奔好日子。”这些话语在我耳旁回响,那样真切感人,充满温度,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
《梁家河》这部书虽然只有165页,但当我读完它,实实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这部书让我更深切地理解了什么叫家国情怀,什么叫赤子之心,什么叫伟大品格,什么叫道德高地,从而激发了我这个具有44年党龄的老党员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性和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