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在本店铺购买了商品,现在系统出现故障,请申请退款。”一名安徽网友刘女士刚网购了一款小孩玩具,第二天就接到自称是某电商平台店铺客服的电话。在电话中,这名所谓的“客服”告诉刘女士,由于支付系统出现交易故障,交易资金被暂时冻结,希望刘女士申请退款并重新交易。
“起初有点怀疑,但对方很详细地说出了网购交易的时间和商品信息,就没多想。”刘女士信以为真,在“客服”引导下添加了微信并扫描了对方发来的二维码,然后按照提示输入姓名、银行账号和密码等信息,同时还提供了手机银行收到的短信验证码,直到对方告知“退款已成功”才挂断电话。
第二天,刘女士到银行办理业务,发现1万元存款不翼而飞,交易记录显示,提取时间正是向假客服申请退款的时间。
近来频发的电商诈骗中,假客服一般主动透露详细订单信息“自证清白”,以获取用户信任,进而索要用户身份证号、银行卡账号及密码、手机验证码等重要信息骗取钱财。还有假快递使用类似套路,谎称包裹丢失,以“添加微信主动赔偿”为由,诱导用户扫描二维码、提供验证码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以假商户、假快递为典型套路的新型电商诈骗,违法成本低、违法收益高。频频得手的原因,很大程度源自用户网购信息的泄露,这反映出电商平台、物流公司等中间环节仍存在“重创新轻诚信、重效率轻安全”的短板。企业和平台在严把商家资质门槛的同时,更需保障用户个人隐私信息安全,为用户财产安全站好岗、放好哨、把好关,避免给电商诈骗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网购用户也要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风险意识,避免被诈骗分子“摸准脉”,既不轻信“免费午餐”,也不轻易提供银行账号、密码等关键信息;对于所谓“客服”发来的链接和二维码等信息提高警惕,及时通过官方平台和渠道确认核实。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