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9月28日 星期

最好的褒奖


■郑曾洋

从小到大,从上学到参加工作至今,得到的褒奖不计其数,一时半会儿还真数不过来。老家房子没翻修前,堂屋正当门和一侧墙壁上贴满了我的奖状;参加工作后,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优质课、优秀辅导奖、优秀论文……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塞满了档案袋。然而,我觉得最好的褒奖是父母和邻居们那句“你的书没有白读”。

我和弟弟先后考上学并参加工作,当时这在我们村还真不多见,父母都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免不了有时候在人前显摆。一个曾经当过村干部的邻居不无嫉妒地对父亲说:“明中,你别鬼白,到老了你不胜我,那时候我那俩孩儿都在跟前,你那俩孩儿你打电话喊也不一定能回来。”父亲后来把这句话说给我和弟弟,我们都说:“到时候再看。”

弟弟在山西晋城工作,又在那里成了家,买了房,工作生活各方面都顺风顺水,于是不再让父母亲种地,把他们接到他那里住。可是父母亲都是勤劳惯了的人,享不得清福,离开土地反而不舒服,在弟弟那儿住了没几年就非回来不可。刚好儿子那一年高三,我就把他们接回来住到城里,顺便给儿子做饭。周末,我们陪父母亲在美丽的沙澧河畔散步,沙澧公园的美景让人心醉,而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更让父亲大发感慨:“想不到我郑明中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

儿子考上了大学,父亲又嫌城里说话的人少,非要回老家住,我们弟兄俩把老家的老瓦房扒掉盖成平房,院子里用水泥硬化了一半,留了一半开成小菜园,让在土地上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亲晚年能够继续享受日常的情趣欢乐。老家有他们最熟悉的泥土气息,有他们最熟悉的面孔和乡音,还有父亲乐意侍弄的小菜园。有小菜园侍弄,有邻居不时串门唠嗑或者喊着打牌,还有周末我们就回家陪伴他们,隔三岔五给他们塞点零花钱,父母亲在老家过得舒心,我们做晚辈的也开心。

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前,先是母亲脑出血住院,没几天父亲也因脑梗倒下了。两位老人一个十六楼,一个十七楼,吃喝都要躺着,大小便自然要人服侍。我和弟弟只得暂时放下工作,每天从早到晚跑上跑下精心侍候。出院后弟弟回了山西,我把父母接到学校里住,好一边上班一边照顾他们,每天除了伺候父母亲饮食和大小便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每天带他们去针灸,搀扶着他们练习走路,帮他们活动手和胳膊,练习抓握东西。那段时间真的好累,但是看到父母的身体一天天的恢复,慢慢能自己走路、自己吃饭,我感觉自己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父亲的病情比较轻,身体恢复得很快,出院两个多月生活就能自理不说,还能做饭、洗衣服,基本上跟正常人没啥区别。眼看暑假就要结束了,他怕连累我太多,说住学校不方便,坚决要回老家。没办法,我只得答应。除了周末和假期,平时只要有空,就赶忙回家看望陪伴他们。父母亲很快就从疾病的阴影中走出来,父亲把小菜园整得春有菠菜、芫荽、小葱、蒜苗,夏有黄瓜、豆角、西红柿,秋天有白菜、萝卜,小院里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还有父亲发自内心的爽朗笑声。

上周回老家陪伴父母,因为再过几天就是母亲的生日,所以给母亲买了一套老年妇女的衣服,对襟短袖,朴素大方,价钱也不贵,凭我对母亲的了解,这身衣服不管是样式花色还是价位,都会合母亲的心意。当我把给妈妈买的衣服拿出来时,邻居老崔大娘一个劲儿地说:“咦,真好看,赶快回屋里换上我看看。”父亲也从院里走出来,说:“既然买回来了,换上看看。”当妈妈穿着新衣服出来时,父亲和老崔大娘都说:“真洋气,城里的衣裳就是好看。别说了,曾洋这孩儿就是孝顺,书没白读。”

中午把饭端到门楼口小胡同里去吃,小胡同里自来风很溜,梅欣大爷、老崔大娘、保生哥、素玲嫂子也都端着碗在胡同里吃饭,有的吃完一碗,就把碗往地上一放,继续陪大伙儿说笑,小胡同里很是热闹。母亲去年害病以来,这些好邻居都没少帮忙,还经常串门陪父母亲说话解闷,真的要好好感谢他们呢。记得小时候大家也是这样,几家人都端着碗在外面吃饭,风轻轻地吹,蝉儿在树上唱,扇子慢慢地摇,院墙上的南瓜花默默散发着清香,小孩子在一边追着打闹,或者拿着长竹竿找蝉蜕。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只要我回来,父亲总是很健谈,说现在日子过得舒心,比以前强太多。母亲在一旁开心地有一句没一句地附和,脸上满是笑容。老崔大娘对我说:“曾洋,只要你回来,你妈就比平常都高兴。”梅欣大爷说:“老年人最要紧的是有个好心情,你看你妈这么重的病,看得及时是一方面,平时心情好也很重要。”父亲感慨地说:“俺孩儿的书没有白读,他弟兄俩考上学时,那个谁还说到老了不胜他,现在别看俺俩都有病,我咋觉着我还是比他强。”

我的书没有白读。这一句话,我觉得才是最好的褒奖。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