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猛猛
小时候,村子里有一户人家的家里有一台轧面条机,为了给家里增加收入,这户人家就腾出来一间屋子轧面条,服务乡邻的同时,还能挣点外快。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村子里面这唯一的轧面条作坊着实红火了一段。每天隔着老远,就能听到轧面条机欢快唱歌的声音。
逢上春种秋收之时,农人来不及自己擀面条,就让家里的人去换面条。有时候亲戚来家了,需要招待,也会去轧面条作坊那儿换面条。用来换面条的面都是从自己家的面缸里面舀出来的,装到一个塑料袋子里面,然后放到提篮子里就去换面条了。一斤面能换一斤面条,写到这读者可能会感到诧异,那轧面条作坊怎么盈利呀?原来,送过去的是干面,在将面轧成面条的时候,需要加水,最后得到的是同等质量的含有水分的湿面条,轧面条作坊盈利就在往面粉里面所加的水上。
母亲忙着干农活不想擀面条的时候,我也曾去过轧面条作坊几次用自己家的面粉换面条。到轧面条作坊里面,动作娴熟的操作员将面过秤称一下,然后迅速倒进一个很大的面盆里面,面盆里还有好几户人家换面条的面,这样将几家子的面混合在一块,加水混匀,将面倒进轧面条机,面条不一会儿就像玩魔术般出来了。对于我们孩子来说,这确实是个神奇的玩意。碰上换面条的多了,面盆里面的面还没有用完,轧面条作坊的萍姑就会将先出来的面条按照别人送过来面的斤两称好给换面条的。所以大部分时候,用自己的面去换面条,常常换来的面条是混合着好几家子面粉所制成的面条,甚至有时换回来的面条,全部都是用别人家的面轧出来的面条。
小菱婶子家的面受潮了,她就天天中午拿着这些受潮的面去换面条,轧面条作坊就将她的面和好几家子的面掺在一块,不好的面和好的面掺在一块,用水一混合,好面就将质量次的面给中和了,大家吃的面条都是好面条,萍姑在心里面这样安慰自己。后来小菱婶子家里受潮的面全部换成面条吃完后,她又新磨了面,这一次的面既白又干净,以后中午再吃面条的时候,小菱婶子就舍不得将自己家的好面拿去换面条了,她自己下手擀,手工面比机器轧出来的面条好吃多了。
一次快晌午了,小菱婶子床上发着高烧动弹不得,她就让大女儿拿着面去换面条,直接下进锅里面,就不用费劲擀面条了。对门的柳云嫂子看到小菱婶子家的大女儿用的是好面去换面条,感觉太可惜了,慌忙喊住了她,然后赶快回自己家,用家里有些发霉的面换下了小菱婶子家的好面。“拿这样的面去换面条,太可惜了,用我们家的吧,反正到萍姑那,她还要将好几家的面混在一块轧面条。”于是,小菱婶子的大女儿就提着柳云嫂子家的面去了轧面条作坊。
再以后,村子里凡是去轧面条作坊换面条的,都用的是不好的面,要么发霉,要么生虫,有的面里还混着小土坷垃。即使和别人家的面混合在一块,都是不好的面,轧出来的面条质量当然也不好。于是终有一天,村上家家户户哪怕再忙再累也都不去萍姑那儿换面条了,都用手自己擀面条,“自己动手,吃上放心面条”,萍姑家的轧面条作坊彻底休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