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剑
淳朴,真诚,健谈,专业,信手拈来,而又话藏机锋。河南的女评论家中,孔会侠当属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
孔会侠是博学的。作为一个专业读者,她不仅阅读河南乃至全国的重点作家的作品,也广泛涉猎国内外前沿的文学理论,甚至还对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文集葆有浓厚的兴趣。在她看来,一个评论家的知识体系,必须不断地扩展与深化。阅读时要入乎其中,提笔时要出乎其外。平时的阅读,越广博越好,只有在大范围的阅读涉猎之后,才能有效聚集,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论谱系。
多年的专业训练,使孔会侠的眼界不断提升,自我思想不断丰富,介入文学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她从勃兰兑斯、马尔克斯、纳博克夫,说到茨威格、毛姆和约瑟夫·海勒;从巴赫金的复调诗学,说到夏志清对沈从文、张爱玲等作家价值的发现;从苏轼的画论、郭熙的《林泉高致》,说到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的互养关系;从张艺谋巩俐的八卦,谈及阅读方式的选择和改变。整个讲座,可以说是文不加点,句不加顿,汩汩滔滔如江河奔涌。书卷气息中夹杂着幽默,专业探讨里渗透着家常。
孔会侠是真实的。在谈及文学评论的定位时,她坦言,文学评论家的精神是独立的、自由的。视野和眼界很重要,所谓的眼高手低,只能说明你的眼界还不足够高。文学评论不是专门为他人作嫁衣,而是为了“我”而书写。她反感目前的跟风、鼓吹、造势的附庸式的写作风气,主张以“剜烂苹果”心态,发扬文学评论应有的言论自由和直陈之风。她真诚地表示,写评论是在涵养自己的生命,她愿意在文本世界里,独立阅读,静水深流,默默享受文学本身带给她的感动和浸染。
真实也是文学评论的重要标准。任何作家都有他的局限性,因此,写评论文章时要客观看待这个问题,不能以他的优点否认他的缺点,也不能以他的缺点来否认他的优点。平时写作中,孔会侠始终坚持不为尊者讳,不唯书,不唯上,不媚俗。
孔会侠治学的态度是严谨的。这些年,孔会侠一直走在勤奋好学的路上,从开封到济南,从兰州到郑州,变化的只是她的行踪,而唯一不变的是她对现当代文学的那份热爱。
作为一个在颍河边长大的漯河人,孔会侠对李佩甫文学世界里的一切很熟悉,许多人物和事情如同亲历。因此,她想深入作家的人生,步步追踪,与作家不断丰富和变化的思想对话,借此来透视自己身处的环境和人群,透视那块土地的形态和命运。
文学评论的写作,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尽快找到一块适合自己的文学园地,去精耕细作,去专注地写,将是创作者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者为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