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

《沧海残阳》长篇小说连载(二十)


■余 飞

陈福却仍是脚下生风:“让你收拾点东西就这么慢,不知道事急嘛!”

海妹子问道:“哪有半夜拜寿的?出了什么事这么急呀?”

陈福也不解释,只是说:“一会儿你就知道了,快!”

此时的客厅里,已是红烛高燃,寿幛高挂,京官扶老太太正位端坐,她的面前,陈星聚弟兄在前,其他人等在后依次摆开。

沈思进在老太太身边肃立,看家人到齐,朗声高叫:“老太太耄耋大寿,三世同堂,恭祝老太太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拜!”

陈家人听令跪倒。外面的衙役们也随着列队朝客厅跪倒。赞礼声在夜色中回响。

少顷,只见陈家人从院内涌出,一家人依依不舍;在大门口,陈星聚和老太太执手难分,老太太颤巍巍又向即将离去的儿子交代着什么。

就在此时,陈旺悄悄把一个小包交给了老太太,老太太接过又放到了陈星聚的手里。

陈星聚有些不解:“娘?这是?”

老太太颤声道:“拿着吧,这是包老娘土,是从咱家的灶台上包的,听人说带上老娘土不想家,还听说能治水土不服,到了那边要是水土不服了就用它沏碗水喝,喝了就好了!”

陈星聚再也抑制不住了,他再一次跪在娘的面前,放声大哭起来:“娘……”

跨过了大海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经左宗棠力荐,因拆毁洋人私建的炮台、扣押洋人获罪并几近丢官的陈星聚,以年近花甲的高龄升任台湾府淡水厅同知。

这年,名义上已经亲政的同治皇帝虽然在“两宫垂帘”的几年间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和苗民、回民起义,落了个“同治中兴”的名头,实际上这个六岁就登基的青年少帝,却在长大之后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荒淫无度到常常至京师的南城娼妓区去寻花问柳,结果染上了梅毒,眼下已经是病入膏肓了。

这些,陈星聚是不知道的。他作为一个起复外任的五品官员,如果不是左老爷子的上下斡旋,不要说这些宫中密帷,就是朝中发生的其他大事,他也是没有资格和渠道得知的。况且,就他的经历和性格使然,他也是不屑于知道这些的。

从老家到京城,名义上说是圣上太后单独召见,实际上也就是左老爷子带着他隔着珠帘听了慈禧太后几句慰勉的话,真正了解自己身上的使命,还是和左宗棠的两次密会中得以心领神会的。在和这位名满天下的一品大员的交谈中,陈星聚觉得如沐春风,不论是学识还是见识,他都觉得自己的面前就是一座高高矗立的大山,特别是老爷子自己主动提起他竟和自己是一样的出身,并且对朝中那些虽然顶个进士及第的名头,实际上许多都是尸位素餐的达官贵人嗤之以鼻,如果不是上下有别的话,他简直就要把老爷子视为莫逆了。然而,已经在官场浸淫了多年的陈星聚对规矩还是十分清楚的,他在老爷子面前谦恭有加的同时,对他提出的所有问题皆是有问必答,侃侃而谈,特别是回答自己为什么、并如何审判洋人时,他顺势就沿海的防务道出了自己的忧虑时,老爷子当时就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对身边的韦金榜道:“怎么样?我就说嘛,朝中不缺会做官的,就是缺会做事的!”总而言之,陈星聚和自己仰慕已久的左大帅均有相见恨晚之意。

吏部领凭、总理衙门听训的同时,让家人做了一应的准备,这几乎就耗费了陈星聚近两个月的时光。这段时间里,他通过韦金榜的关系,对曾经在台湾任过职又返京的官员和对台湾有所了解的其他人士一一拜访,算是恶补了一课,同时,他还向在福建海边等着自己消息的高文捎去书信让他到巡抚衙门与自己会合。

年底,陈星聚终于踏上了赴任台湾的行程。

一艘官船在大海上破浪前行。甲板上,身着五品官服的陈星聚,向着远方只看到轮廓的海岛极目远眺。

张氏从舱里出来,把一件披风披在了他的身上。陈星聚并没有回头,只是拍了拍妻子的手道:“孩子们没见过海,叫他们小心些!”

张氏道:“不碍事,有福子招呼着他们呢!”

说起了陈福,陈星聚忽然觉得有些愧疚:“福儿没说什么吧?这孩子……”

张氏知道丈夫在想什么,就有些埋怨:“她爹,不是我说你,孩子跟了你那么长时间了,你就该让媳妇同船来,这孩子……”

陈星聚不待她说完就打断了她:“不是我不通情理,是朝廷有规制,他品级不到,就不能带家眷乘官船入台,以后有机会再把她接来就是了!”

两人都不再说话,任海风把他们的须发吹得零乱。几天后,陈星聚的官船在台湾北部的基隆码头登陆。

在沿海多地任职多年,陈星聚对大海那边的台湾是了解的。

台湾,地处东南,与大陆金厦隔海相望。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那时还叫夷洲的台湾。三国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是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到了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隋炀帝曾三次派朱宽、陈棱等人前往台湾。到了唐末宋初,开始有汉族人定居澎湖。宋元时期,汉人开拓澎湖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宋曾将澎湖划归福建省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时期,朝廷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虽然没有直接将台湾岛并入其内,却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

明朝初期仍设澎湖巡检司,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永乐年间,郑和率船队曾在台湾停留。其时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率闽粤居民迁居台湾,一面从事农耕、贸易,一面组织武装力量抗御倭寇和荷兰人。后闽南大旱,百姓无以为生,郑芝龙组织灾民数万到台湾垦荒定居,各地逐渐形成许多村落。台湾自此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

随着世界进入海权时代,欧洲新兴的海权国家纷纷往亚洲拓展势力。先是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人为建立与中国、日本贸易的据点侵入南台湾,后又有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北台湾,但被荷兰人驱逐。荷兰人盘踞台湾三十八年,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强烈反抗。

郑成功是郑芝龙之子,早年以厦门为根据地起兵抗清,被南明永历帝封为延平王。因进攻南京受挫,后回师厦门大修船舰,倾力筹划驱逐侵据台湾的荷兰人,收复国土。郑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卫厦门、金门,以大明招讨大将军国姓爷的名义,率两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在台南登陆后,在民众积极支援下与荷兰军队展开多次激战,最终将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长官揆一和残敌围困在热兰遮城内。郑成功在致揆一的“谕降书”中严正指出:“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围城九个月后,揆一不得不签字投降。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四个月即病逝,时年仅三十九岁。尔后其子郑经、其孙郑克爽前后治理台湾二十二年。清康熙年间,郑克爽经过谈判向清朝政府投降, 台湾重新开始由大清政府管理。接收台湾后,朝廷即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个县,统归福建省管辖。后又陆续设了几个厅、县,到了清同治年间,在台湾的汉人已增加到三百多万,台湾也已成为“糖谷之利甲天下”的中国宝岛了。也正是因为台湾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又物产丰富,因此成为英、法、日、美等列强急欲霸占的目标了。

在海上漂了几天,陈星聚终于在台湾北部的基隆码头靠岸。

基隆位于台湾岛东北角,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有深水谷湾之天然港湾,是北台湾首要航运枢纽,因而有“台湾头”与“台湾北玄关”之称。这里的煤炭蕴藏丰富,煤质上乘,清政府早在数十年前就在这里开矿采掘,生产的优质煤炭除了供应福州船政局外,一大部分还被英、法、日等国购买。各国商人云集,加上码头、煤炭工人等大量流动人口的聚集,此时这里已经是台湾最北端的一个都市了。

基隆本来叫鸡笼,最早居住在此地的为凯达格兰族人,“鸡笼”是“凯达兰”的闽南方言译音。格兰的谐音近似闽南语之“鸡笼”,加上此地有山形似鸡笼,因而得名。这里岛屿、港湾、山陵兼具,繁华的港都则局促于山海之间。

陈星聚到了台湾之后的光绪元年,鸡笼设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当然,这是后话。此时的基隆还没有单设衙门,归淡水厅管辖,但因为这里是码头,同时煤炭产业又被政府控制,且正处在上升势头,所以,朝廷在这里专设了煤炭总监,虽然不是衙门,但派在这里的煤炭总监却是个领同知衔的五品官员和相应的管理机构,不但管理煤炭的生产、销售,同时也管着这里的港口。所以,总监的职能和办事机构也就成了不是衙门的衙门了。

(未完待续)


上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