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景
孔会侠老师老家在商桥,我住在临颍,同是颍河岸边长大的女子,虽从未谋过面,但亲切感油然而生。坐在台下,听她以老友交谈的语气娓娓道出评论的知识和意义,不时传达出人生的智慧。
她说,评论可以扩充知识体系,培养理性思维,促进理性品格的形成;她说,什么都写,多尝试,才能找到更契合自己的东西;她还说,想写而不能写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短板所在,要回头读第二遍、第三遍,一读再读;最后她说,写评论是在涵养自己的生命。生命在这荒芜的世间行走,我们那么不甘心于身陷、心陷于空虚无聊,渴求充实和意义,写作上的自养价值就重大。
这个冬天,连续两个月,我没有见过太阳。每天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十一点返回,见到最多的就是昏黄的月亮和神色匆匆的行人……久坐生郁,看到过多消极的阴面,我一度工作压力大到崩溃,在凌晨无人的路上号啕大哭。
人至中年,回首来处,原来那些看似玄妙的人生轨迹里,是有着清晰脉络的,偶然的巧合只是潜意识里必然选择的结果。为了“我”而写评论。
或许,不甘身陷、心陷的荒芜里,写作是为了给遥远的自己。那也许是比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更纯粹更真实的存在,是我们自身隐藏的灵性,写作可以联结到她,让老龄里显出童颜,衰枯里常住少年。在这封闭的冬日里,一堂课,一些人,温暖如水,折射出光和热,成为生命里的虹,如影相遇。 作者为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