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鹏
从小,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在午夜时分从梦中醒来时,认真地倾听远处午夜车流呼啸而过的声音,渐渐地,由远及近,接着,又由近及远。
后来慢慢觉察到,之所以午夜的车流声特别大是因为夜的静。如果细心的话,晚上你绝对可以听得到自己的呼吸,甚至隔壁的细微呼吸。
也许,在夜里倾听某种声音本来就是一种充满艺术感和美感的事情。比如,在夜里倾听深巷中的犬吠,倾听从头顶呼啸而过的飞机,倾听清风吹过窗外树叶的沙沙声,倾听下雨时雨点敲击窗户的啪嗒声……
原来,倾听自然界的声音,本来就不算一件小事,有时候你可以把它当成一种艺术,上面的几种全是;有时候它又变成了一种技术,比如接收电视信号。
午夜倾听车流声的魅力在于,它使得倾听变得立体而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的呼啸声,使得声音变得立体,声音由大到小的渐变,使得声音更富有层次。这也算是人类创造出来的难得的艺术吧?喧嚣的车流无意增加这个世界的艺术元素,然而在午夜时分的车流喧嚣,却变成了一种艺术的元素,衬托着夜的静谧,传达着一种生机,车流在奔波中创造着各自的经济价值,却无意中给有心的人创造着艺术的享受,这真是人工胜于天然了。
很多天然的东西,不也都是这样吗?比如花儿和草儿,它们只是要生长维持生命而已,却成了我们眼中绿色的、五彩缤纷的风景线,要知道在牛羊眼里它们只是“饲料”;再比如鸟儿,它们也许只是为了求偶的叫声,也成了我们耳朵里的音乐,尽管他们在有些人看来,不过是盘中的美味大餐……这些无意中创造的价值,却永远不属于无情无义之人,这些价值往往因其自然而显得神秘,又因其神秘而显得更富魅力。
选择在午夜倾听呼啸的车流,其实是一种借喧嚣换取宁静的选择。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这么干,青年毛泽东“每读书必于闹市”,是为了锻炼心理的镇定;在纷繁复杂的人生道路上摸爬滚打,是为了追求生命的淡定和从容;在夜晚倾听远处的喧嚣,是为了享受夜晚的静谧。
虽然午夜呼啸而过的车流,大多都是货车,虽然它们大多数根本就与“浪漫”二字全无姻缘,但因为是在特定的时刻,因为是在午夜,因为是在远处,它们照样可以化身“浪漫”的音符。晚上的火车咔嚓声和汽笛声,也会带来同样的“浪漫”,尽管在白天你只能看到无尽的拥挤和无尽的烦躁。其实,浪漫也是会分时空的,年轻时,你会以惊艳、惊喜作为浪漫的同音字;年老时,你会以安宁、安详作为浪漫的同义词。浪漫很少一面,挥汗如雨是一种,悠然自得也是一种,仅仅偏好某一种“浪漫”的人,会错失许多有关“浪漫”的瞬间。
在午夜,倾听远处车流的呼啸,就是浪漫的一种。因为当你静下来的时候,远处的呼啸声也是安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