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后,教育部于近日就实施方案做出详细解读。方案鼓励的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将于下月在部分省份和学校启动,首批从5个领域的证书开始,年内陆续启动10个左右,后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一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部分舆论在解读时指出,1+X证书制度,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地位,增强职教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这是需要理性分析的。如果职业院校错误理解1+X证书制度,把组织学生参加“考证”作为职教特色,那非但无助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还会把职业教育变为“证书化学习”,影响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媒体曾报道,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的孙梦涛大学4年共获得多达65个证书。可拥有如此多证书的他,在毕业求职期间投了50多份简历,却没有收到过一回面试通知。
推进1+X证书制度,需要好好解剖一下这个过去的案例。记得当时的舆论有一种声音是,即便证书再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也比不过985、211学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看重的还是学历,而非技能证书。1+X证书制度的实施,也得面对这一问题,X证书怎样和“1”有同等的地位和价值?这需要社会扭转“唯学历”人才评价体系,如果人才评价体系不变,证书再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来说,也只是看上去不错而已。
首先,职业院校必须办出1的特色,这是1+X证书制度的基础。如果没有1作为基础,办出学校本身的特色,而是组织学生去考证、考级,这是本末倒置的。
其次,职业院校办学要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去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校在推进1+X证书制度时,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引导。X证书必须是有用的、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职业技能证书。
职业院校和学生如何对待1+X证书制度,关键在于教育评价和人才评价的改革。于职业院校来说,重视学校内涵建设,而不是追求外在的数量指标,需要教育评价实行专业评价,关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于学生而言,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积极规划职业发展和学业发展,认真对待1+X证书,这需要建立科学的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真正破除“唯学历论”,形成崇尚技能淡化学历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