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卫生健康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3月1日 星期

全力营造安全和谐诊疗环境
——写在市六院获2018年度省“健康促进示范医院”称号之际

■本报记者 刘彩霞

近日,在河南省卫健委2019年全省卫生健康宣传工作会议上,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漯河市心血管病医院)通过省级验收,被评为2018年度河南省“健康促进示范医院”。这份令人欣喜的荣誉背后,凝聚着市六院全体干部职工的付出和努力。

多措并举 扎实推进健康促进工作

据悉,健康促进医院是现代医疗机构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社会化而提出的,由过去单一的医疗型向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化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它通过出台实施促进和保护医务人员及患者健康的政策或措施,开展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的健康教育,改善就医环境,与社区建立互动式的密切联系,为医护人员、患者、患者家属、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的健康服务措施,提高全民身体健康水平。目前,健康促进医院已经成为医院健康新理念和管理理念。

市六院(市心血管病医院)作为我市“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和“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承建单位,在为市民提供精湛医疗技术和温馨就诊环境的同时,始终把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作为推动医院发展的引擎,将健康促进作为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大力开展健康教育,营造健康环境。

自申请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医院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及市六院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一直把该项工作列入医院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创建之初,医院召开中层领导动员大会,解读健康促进医院标准、要求、创建意义。对照《河南省健康促进医院考核标准》,成立了由院长、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工会主席、副院长担任副组长,由相关职能科室和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建立组织架构,完善各项制度。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相关的工作纳入医院绩效考核、继续教育项目中,采用微信平台、科室业务学习等多种形式,定期开展院、科层面的医护培训,定期组织召开健康促进医院工作例会,将健康促进工作融入医院日常工作,努力提高员工和患者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医院提供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所必备的场所、设备和经费,院内设有健康教育室,各科医生办公室为科室健康教育宣传阵地,门诊滚动显示屏和住院部一楼、健康管理中心电子屏幕定期播放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内容。同时该院印发了《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创建健康促进医院实施方案》,将健康促进纳入医院发展规划、目标与服务理念和宗旨,健康促进服务指标纳入整体医疗质量改善管理目标,医院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创新载体 营造安全和谐环境

门诊大厅设施齐全,病房楼内干净整洁,生机盎然的绿色盆栽让人眼前一亮……人性化设计构造给患者心中带去一股暖流。市六院通过设立母婴室、规范制作标识标牌、改造食堂等一系列措施改善患者就医环境。院内无障碍设施齐全,备有残疾人专用轮椅,成立病人服务中心,全方位满足残疾人群、老年人群和特殊人群的多种需求。院内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河南省医疗系统“以病人为中心”优质护理服务60条,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院内门诊咨询台、健康教育咨询台及各个科室均设有健康教育宣传架,同时门诊大厅内设有血压监测仪,每天安排志愿者免费为患者及家属进行检测,为市民提供饮用水、轮椅、雨伞、充电器、针线包等便民服务。自2007年市六院被授予“无烟医院”称号后,禁烟工作就已融入院内日常工作。全院各个显眼位置张贴禁烟标识,各科设有控烟监督员和巡查员,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控烟宣传,为患者及职工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

为推进健康教育工作,市六院承办科室疾控科在强化前期引导和全程督导的同时,加强院内外健康教育,全院各住院病区除了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入院、院中、出院健康宣传及日常针对个体病情所开展的健康教育外,还举办肿瘤患友会、孕妈课堂等特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深受大家欢迎。由院内各科知名医生组成的健康讲师团和义诊团队,每年到社区、乡村、企事业单位开展健康科普讲座、现场急救技能演示、义诊等活动,去年共开展义诊50余次、健康科普讲座80余场。

此外,市六院还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LED电子屏、健康教育宣传栏、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市民宣传健康资讯,提高群众的保健意识;与市总工会建设并管理了覆盖全市的100家职工健康生活馆,为全市数万名职工提供“一站式”的健康管理,向全市职工传播健康理念及健康生活方式;在职工中组织健康体检以及开展健康教育微视频大赛等文体活动,活跃职工业余生活。

正是因为健康促进医院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促使市六院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赢得了患者和社会各界的信任与支持。此次获得2018年度河南省“健康促进示范医院”荣誉称号,既是对医院健康促进工作的肯定,也是鞭策。今后,市六院将进一步巩固建设成果,健全健康促进医院长效机制,继续优化医疗服务模式,提升医院管理服务水平。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