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刘彩霞
生命永远是第一位,医护人员就是守护生命的最重要防线。近日,市三院内一科迎来脑血管病的入院高峰,医护人员凭借良好的团队配合,积极有效的救治,为患者带去新生的希望。
2月28日上午9时左右,一位63岁的女性患者,因突发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持续2小时并伴随意识模糊入院,入院NIHSS评分10分,急诊CT未见脑出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在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后发现无明显溶栓禁忌证,主治医生陈广鹏与家属沟通后,立即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溶栓40分钟后,患者言语不清及肢体无力症状明显好转,NIHSS评分至3分。
当天晚上8时许,一位92岁的高龄女性患者,因突发失语、右侧肢体无力,被120紧急送进市三院。接诊后,陈广鹏医生发现患者出现双眼左侧凝视,CT检查未见脑出血,NIHSS评分19分,诊断为急性脑梗死。与上午的来院患者不同,这位患者除了年龄大,在既往病史中患房颤4年,两年前曾因急性脑梗住院治疗,遗留左侧肢体活动欠灵活。
面对这位曾患过急性脑梗的高龄患者,陈广鹏与科主任及其他医生进行了严谨的分析。“如果不给予及时的溶栓治疗,患者脑梗情况将会持续加重、危及生命。尽管患者年龄较大,脑梗死面积大,溶栓后脑出血的风险较高,但是患者溶栓成功后将恢复意识以及肢体活动,回归正常生活。两者相比较,明显利大于弊。”陈广鹏回忆说,经过全体医疗团队的讨论,决定给予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当医生把患者的情况和溶栓适应及禁忌证告知患者家属后,家属同意进行溶栓治疗。在随后的溶栓过程中,陈广鹏根据患者身体基本状况,精确掌控溶栓药物剂量。溶栓后患者效果明显,凝视麻痹、失语、右侧肢体无力症状逐渐好转,未有特殊不适,NIHSS评分达0分。
“这两名患者从发病到入院就医都很及时,特别是92岁高龄患者的家属在发现老人出现异样后,第一时间拨打120紧急入院,为我们医生后续抢救治疗节约了宝贵时间。”陈广鹏表示,目前这两名患者仍在住院治疗,未有其他不适症状,应该最近1周即可出院。
季节交替是脑梗死等脑血管病发病高风险时段,其中急性脑梗死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该病起病突然、病程较短,患者在发病后的3至6个小时内为最佳抢救时间。此次市三院收治的这两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溶栓治疗后能达到最佳的效果,除了患者家属及时就医,离不开科室医护人员的精湛医术和精准救治。
市三院内一科设有神经科、内分泌科及肾内科,其中神经科作为我市重点专科,科室医生分别研修与北京宣武医院、北京301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专科技术力量雄厚的医院。在临床工作中,该科稳步开展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溶栓,规范化治疗各种脑血管、高血压病、心身疾病等基础业务,与省级医院联合成立了高血压联盟、脑血管病联盟,积极开展宣教活动,从源头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在院内建立完善卒中单元,对卒中患者开辟一条快速诊治的绿色通道,以最快的时间让患者得到救治。同时,科内医护人员积极学习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等神经变性病、脑炎、头眩晕、头痛、癫痫等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其中正在开展的新技术“左旋多巴反应性试验”有助于医生对老年人帕金森病与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在院领导及科主任杨艳琴的带领下,内一科凭借院内眼科的独特优势,开始致力于神经科与眼科的交叉学科——神经眼科的推动工作,完成了漯河市NMO-IgG、MOG-IgG抗体的检验,为以前只有前往北京、郑州等地方的大医院才能得到诊治的患者提供帮助。特别是陈广鹏负责与眼科筹划开展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治,将明显提升该院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脱髓鞘类疾病的诊治水平。
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每一次的全力以赴都是为了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市三院内一科全体医护人员将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积极开展健康知识宣教,让更多市民认识了解疾病,合理规范就医,力争挽救更多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