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超
眼前又是金色的麦浪,联合收割机一旦轰鸣起来,也就两三天时间,乡下的麦收就该结束了。但在我儿时,正是生产队集体劳动的时候,麦收得差不多一个月才能结束。
当时的麦收几乎没什么机械,主要靠人畜之力,往往要经过割麦、拉麦、垛麦、扒垛、摊场、晾晒、打场、翻场、起场、收紊子堆、扬场、晒粮、收储等十几道劳动工序,其中任何一道工序都会让人脱一层皮,更别说这些工序环环相扣让人少有喘息的机会了。如果再遇上多雨的天气,乡亲们的劳动强度之大是没有经历过的人难以想象的。虽然处在这样高强度的集体劳动之下,可乡亲们仍是吃得不好,所以不少人就渐渐地怠工起来,集体劳动时就设法偷奸耍滑,出工不出力。但在我的印象中,麦收时乡亲们在一项劳动中是绝对不会偷懒的,那就是“小复收儿”。
麦收时的小复收儿,是指哪一块麦子队里割了拉回麦场后,地里也基本没啥了,队里就放手让各家各户捡个漏儿。虽然是捡个漏儿,但在那个极端缺粮的年代,这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个难得的多几斤粮食的好机会,谁不争先恐后去呢?
小复收儿一般是收工的时候由队里的干部宣布的。收工的社员得到消息后,那个激动呀,无论当时集体劳动后多么疲惫,大家都急急忙忙跑回家中,大声地对家人喊:“快,抢小复收儿了!”家里的人听了,饭也不做不吃了,全家老少挎上篮子拿起耙子就往地里跑。一时间,村弄里巷个赛个地看谁跑得快。
跑到了麦地,人们撒欢儿一般,年龄大的挎个篮子像鸡啄米似的拾穗子,小点的孩子舞动着小耙子前后左右不停地耧着,而年轻力壮的则拉纤绳似的拖着个大耙子“嚓嚓嚓”地往前冲——大耙子耧满了麦秆和麦子的糊叶,就立马转身抖成堆,然后再拖着大筢子往前冲。一时间,人声鼎沸,尘土飞扬,蔚为壮观。尽管男女老少都累得浑身汗津津的,但似乎有用不完的劲,因为小复收儿抢来的麦子无论多少,都是自家的。
其实复收儿也抢不了多少麦子,收拾到最后也就那么那么可怜的几斤。好在除了麦子以外,其余的杂物都垛起来当柴火了,而这在当时不但缺吃,而且缺烧的年代里,也是弥足珍贵的。
我还记得有一次复收儿后,我们家竟抢收了十斤左右的小麦,这对于我们这个每位成员一年只有七八十斤小麦的家庭来说,是不小的一个数字,父亲还拿出了一毛钱奖励我在复收儿中的贡献。我拿着这一毛钱,急慌慌地跑到村上的代销店买了包糖精回家,兑了水后让全家人喝,家人都说特别甜。
生产队时期,小复收儿不但收麦时有,秋收时也有,比如“遛苞谷”“遛红薯”都是复收儿的别样形式。但自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我所说的小复收儿就销声匿迹了。现在想来,复收儿时乡亲们的积极性那么高,丝毫没有生产队集体劳动时的偷奸耍滑,是不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的“大锅饭”确实已经走到尽头,需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