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舞阳县马村乡麦田里,收割机正在作业(左图)。据了解,6月3日下午的降雨对麦收影响不大,目前大片小麦基本收割完毕,部分地块开始播种(右图)。
本报记者 范子恒 摄
■本报记者 张晨阳
麦浪滚滚闪金光,农民心里喜洋洋。6月4日,在3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西大坡的麦地里,一台台收割机在金黄色的麦浪里来回穿梭,运粮的车子络绎不绝,农民个个沉浸在小麦收获的喜悦中。
今年50多岁的陈永军是郾城区商桥镇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承包的1100亩土地全部在万亩示范田内。“今年小麦收成真不赖,高产示范田就是不一样。我帮外地一个亲戚家收普通田里的麦子,一亩地只有700多斤,我们这里每亩都能收1000斤以上,并且都是种子粮。我自己购置了20多台收割机,不但收自己的麦子,还去其他地方收麦。”陈永军激动地说。“以前这里都是‘望天收’,雨天怕水,旱季盼水。自从这里被规划成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后,农业基础设施健全了,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操作,便于病虫害统防统治,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电配套、农机化、科技优,产量和以前相比差不多能翻一番。”商桥镇副镇长黄波涛兴奋地向记者介绍高标准粮田建设的好处和优势。
据了解,在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示范引领下,不少农民像陈永军一样通过土地流转变成种粮大户,并配置大型农业机械,使用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收效果明显。在商桥镇,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已经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业种植大户和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科学种田的意识增强了,不再焚烧秸秆,乡镇干部禁烧的压力比以前明显减轻。麦田集中连片、统一管理,小麦品质有了保障,收购商竞相收购。记者在陈永军承包的麦田看到,麦子刚刚收割上来,就有汽车在地头等待收购。“这都是提前就联系好的,收购商都知道咱们的小麦种子质量好、纯度高,而且现在的道路越修越好,汽车和收割机很容易就能开到这里。”陈永军自豪地说。
黄波涛站在地头,望着快要收割完的小麦告诉记者,商桥镇小麦大面积收割从6月1日开始,预计6月5日大头落地。
6月4日,郾城区商桥镇机关干部组成的帮扶队正在帮助农民收获小麦。
本报记者 王晓东 焦海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