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6月28日 星期

记忆深处的 鸡头莲


■特邀撰稿人 宋守业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老家村庄四周的池塘里水量充足,水质清盈。一到春夏季节,池塘里总是有许许多多的水生植物生长:翠绿的荷叶,挤挨的菱秧,柔美的芦苇,更有那开着偌大叶面,好似睡莲躺卧在碧波之上的一种植物,这种植物生长在碧荷的外围,随着微风浮动,还会有一个个被杆顶着的圆苞儿从叶片的缝隙间钻出来,因圆苞儿的形状酷似打鸣的公鸡头,所以就被老家人称作鸡头莲。

说起鸡头莲,也许好多人不知道是何物,但一提起中药材芡实,大家就不会那么陌生了,鸡头莲就是芡实的别称。之所以把鸡头莲说成芡实,还有一个传说呢。在很久以前的一个村庄,因为粮食歉收,闹起饥荒。有个名叫倩倩的寡妇,一家老小靠挖野菜充饥。一天,她因饥饿过度晕倒在河边,等到醒来时看到不远处的河水里,一株株形似鸡头的水草浮在水面。饥不择食的倩倩采了些“鸡头”回去切开后,发现里面是一粒粒饱满的果子,吃起来还有一股清香。此后,倩倩每天都去采些“鸡头”煮给家里人吃,一家人总算熬过了饥荒,这个水中食物就被人们叫成了倩(芡)食(实)。据《本草纲目》说,它具有补脾去湿、益肾固精的独特功效,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粮菜佳品。

儿时记忆里,一般在谷雨前后,村庄池塘里的鸡头莲叶就会露出水面,而后逐渐地将叶子像斗篷一样漂浮在水面。别看叶子表面光滑可人,但叶脉、叶梗却长满了肉刺。连蜻蜓也好像十分顾忌长刺的鸡头莲,害怕一不小心被它刺着而不敢贪恋它。当如盖的鸡头莲叶铺满水面时,人们就会发现不少拳头般大小的苞头一个个探头探脑地从那些绿叶间冒出来。不久之后,这些苞儿便会绽放出好看的花儿,花瓣是紫色的,花蕊是黄色的,轻卧在碧波之上,一下子就给老家的池塘增添了不少静谧优雅之美。

再过些天,鸡头苞上的花儿就会凋谢,但花萼却不会脱落,而是退化成硬硬尖尖很像鸡喙的刺状物。随着鸡头苞的不断长大,渐渐地会把顶着苞儿的杆茎压弯沉到水面之下,一直长到拳头般大小,变为大大的果实。到了秋天,鸡头苞就成熟了,好像石榴一样,里面长满籽粒,一颗颗紧偎在一起,外面包裹着一层长满刺儿的外壳。鸡头苞是一窝窝的,一棵鸡头莲上能长出十来只。小心地将其采摘下来剥开,把里面像石榴籽那么大的米仁送入口中,清香鲜嫩。为此,李时珍曾用“累累如珠玑,状如鱼目,煮食如芋”的字句描写过鸡头籽的样子。郑板桥也曾赞美“鸡头米赛蚌珠圆”,写出了对鸡头籽的喜爱。

听说,南方人不仅喜欢生吃鸡头莲果实,还喜欢煮熟吃,尤其是在鸡头莲碧翠时期,还喜欢用它的秆茎炒菜吃。而我小时候的吃法主要是生吃嫩籽。最忆在夏天水中捞摘鸡头,生吃嫩籽的情景。因其果实浑身上下都长着尖锐、锋利的刺,所以采摘鸡头果实时不能莽撞硬来。记得我和小伙伴每次采摘鸡头果实,都是先摸索着下到水中,然后一个猛子扎下去,慢慢靠近它,再用手脚在它的根部弄出一个小坑,慢慢松动它的根须,直到它的根部完全离开淤泥,整棵鸡头莲就会变得头重脚轻,连根带叶浮到水面。随后我们就抓住它的根须将它慢慢拖到池塘岸边。

被拖上岸的鸡头莲,果实好似受到惊吓而紧缩成一团的刺猬,稍不注意,就会把你扎得哇哇大叫。为此,在我老家曾有这么一首儿歌传唱:“鸡头鸡头开紫花,就像新娘带簪花,独自一人真俏吧,谁想靠近扎死他。”所以,在我儿时的岁月里,一旦要吃那些被捞出水的鸡头果实时,我和小伙伴总是小心翼翼地从其顶部下手,向下慢慢撕去一块,然后再顺着撕开处,将带着尖刺的外皮全部剥去,等露出里面软软的果房后,再用手指一抠,一粒粒果籽就会被抠出来,然后再那剥去籽粒外面的胞衣,就能吃到里面白嫩鲜甜的鸡头果肉了。更多的时候,为了防止果皮外面的尖刺扎手,我们干脆采取一种更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把圆圆的鸡头果实放在硬地上,直接用穿着千层底布鞋的脚猛踩,“扑哧”一声,鸡头籽粒就被挤了出来。每到这时,我们的心中就充满着挑战成功后难以形容的快乐。

好想童年记忆里的那些池塘,更想给我带来刺激和快乐的那些鸡头莲,不知是它超凡脱俗的个性,还是它鲜嫩可口的美味,总让我难以忘怀,多次在梦中出现过开着紫色花、结着鸡头果,静浮在水面上的鸡头莲!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