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跟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每当面临孩子的问题行为,父母经常使用一种传统的表达方式:命令式语言。比如:不许哭!好好走路!过来换衣服!命令式语言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即希望“速战速决”,解决眼前的问题或者麻烦。然而,命令式语言往往达不到父母预期的效果,不但无法解决问题,有时反而导致孩子激烈地反抗。
分享一个案例:
有一天闺蜜的女儿莉莉在房间捣乱,非要把书架上的书、文具等东西搬到床上去。她妈妈不让她搬,说会弄乱房间。她不同意,继续她的搬迁,玩儿得不亦乐乎。妈妈只好说:“那你待会要搬回来哦。”她开心地回应:“好的。”结果过了很久,莉莉去玩积木了,也没有收拾。妈妈让莉莉收拾,莉莉却怎么也不肯。
这样的孩子,有什么办法让她“听话”起来呢?
那天,我刚好在她们家。当时,我走过去,对5岁的莉莉说:“莉莉,我一直都很喜欢你,现在想抱抱你,可以吗?”她抬头看看我,不理我。我说:“阿姨真的好想抱抱你啊。”她说“好吧。”但是一脸不情愿。她可能是猜到我要跟她讲道理,我抱起她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她的身体很僵硬。
我当时对她笑了笑,然后往房间外面走,说:“阿姨刚才听到你们说话了,莉莉现在的感受很不好,对吗?”
她用力地点点头,然后很委屈地说:“那些书太多了,我好久好久都搬不完。”我也用力地点头:“嗯,我也这样觉得。”然后我接着问:“不过,莉莉一开始往床上搬的时候,很开心对吗?”这个时候,她笑了,说:“我告诉你,好好玩啊。”我继续:“那现在,你是想自己睡在那全是东西的床上,还是收拾干净睡在舒服的床上呢?”她马上说:“我要睡舒服的床。那我收拾干净吧,不过书太多了,我要收很长时间,我不想花这么多时间收拾,我还要玩积木呢。”我说:“如果想尽快地收完这些东西,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她说:“请别人帮忙。”爸爸在旁边说:“我可以帮忙。”最后,当然是一个很欢乐的结局。
为什么会这样?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命令往往激起身体的紧张,传递给大脑一个信号来反抗。当孩子听到命令式语言的时候,他接收到的信息是:你比我强大,我只能服从。我无须思考,我的想法也并不重要。那么,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沟通方式,可以传达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期盼,同时还能帮助孩子进行独立思考,增强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我认为那就是“启发式提问”。
什么是启发式提问呢?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引起孩子主动思考的提问方式。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几个典型的启发式问题:
你觉得这个小朋友为什么哭呢?你能做些什么让她感觉好些呢?你认为过马路的时候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
当父母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时候,也代表了他们出于好奇和关心,发自内心地想要知道孩子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启发式提问让人放松,它会告诉大脑去寻找答案。通过“你觉得……为什么……”“你认为怎么样才能……”“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受”这样的句式,促使孩子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推理,对已知的经验进行判断、选择和比较。
在我们跟孩子的日常沟通中,如果用启发式提问代替命令式语言,会是什么样的呢?
举例来说:
当孩子想要自己把汤从厨房端到桌子上,妈妈担心孩子会弄得一塌糊涂,但又不想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怎么才能不让汤洒出来呢?”(完整的句子+鼓励的语气)
孩子睡前磨蹭着不肯收拾玩具,妈妈想催促他尽快完成,早点开始入睡前的程序——“宝贝,你现在需要做些什么,才不会耽误听故事的时间呢?”(启发思考+从孩子的立场出发)
启发式提问技巧:
1.态度:给孩子权利。(给孩子选择余地,赋予力量)
2.不要一开始就问“为什么?”用“什么?哪里?怎样?”来开始提问,问题要具体。(问“为什么?”有种质问孩子的感觉)
3.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对孩子的信任)
4.允许孩子“不知道”。(这是孩子思考的开始)
5.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家长的耐性)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启发式提问能够让他们感受到信任和尊重,感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它给孩子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你的想法是值得倾听的,你的解决办法是值得探讨的,你的独立思考是被期待的。”对于每天都在努力长大、寻求价值感和归属感的孩子来说,这,也许比新玩具和新衣服更珍贵。
据可可狮早教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