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7月19日 星期

农机换代话变迁


■常树堂

我生于1967年,是个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在蒿草丛中长大的农家孩子,从小就感受到农民生活的艰辛,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每每会在脑中呈现。后来,我报考了农机院校,1987年毕业后,怀着知识改变命运、知识造福农民的美好愿望,满怀对家乡“三农”的深厚感情,又积极回归到养育我的一方热土,到家乡的基层农机技术推广站工作,开始了基层农机技术推广生涯,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三十多年来,我见证了伟大祖国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为能参与到这场伟大的变革中而感到无比自豪和欣慰。

曾记得,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所在的农村生产队,地处偏僻,村里集体经济一片空白,在贫瘠土地上生活的乡亲们,还过着靠畜力耕作和牛马拉犁、拉耙、碾麦场的生活。由于饲养员对牲畜饲养缺乏专业技术,村生产队里仅有的三四头牛马还时常生病,瘦骨嶙峋。记得队长不知从哪里听说,县里拖拉机站有一台旧拖拉机想处理,他就四处求人、托关系,让村民们咬紧牙关,勒紧腰带,靠集资和贷款硬是凑了两千多元,从县拖拉机站买回一台20世纪70年代生产的破旧东方红-40拖拉机和三铧犁。这台拖拉机开起来远看摇头摆尾,近看龇牙咧嘴,排气管子吐黑烟,停下来滴油漏水,外表真是不敢恭维,如果不是保养得好,早就报废了,可村人还是把它当成宝贝。用当时队长的话说:“咱们有了这个宝贝疙瘩,犁地、耕地、碾麦场就不用发愁了。”

队长从村里挑出了两个精明能干的高中生,派到县拖拉机站学习。这两名后生不负众望,很快能驾驶它投入“三秋”犁地、耕田的大忙中了。拖拉机也不辱使命,不辞劳苦地日夜忙碌,在拖拉机手的精心呵护下,虽出现过一些小毛病,但终究没有罢工,没有耽误农时生产,乡亲们确实省了不少心。1985年,由于买不到老旧拖拉机换修的配件,它也终于光荣退役了。

后来,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看到小型拖拉机发展的广阔前景,农忙时用小四轮拖拉机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配上拖车,从事拉运作业是一项不错的致富门路,一马扬鞭,引来了万马奔腾,家乡的很多农民积极筹措资金,开始大量购买小四轮拖拉机。仅两年时间,村里就添置了十多台小四轮拖拉机,“三夏”麦收也由原来的半个多月缩短为十天左右。到1988年底,仅郾城县就拥有小四轮拖拉机一万多台,增速惊人,我们基层农机推广站的主要任务,也由原来农机新技术引进推广,重点改为对小四轮拖拉机的技术承包服务和对农民新机手的技术培训。

1991年,本地开始引进背负式小麦联合收获机,顾名思义,就是用拖拉机背着收割机在地里作业,它能集收割、输送、脱粒、清选、升运、集仓、卸粮于一体,一次能完成这一系列作业。小麦联合收割机的出现,真正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也把本地的麦收时间由原来的十天左右,再次缩短到七天左右。1995年前后,我国又相继研发制造出了自走式谷物联合收获机,这种自走式谷物收获机,很好地改善了驾驶人员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减少了粮食损失率。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收获机的功能更加完善,配置更加先进,村里的麦收期再次缩短为现在的2~3天,粮食的损失率、破碎率更低,且能做到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实现了“早上地里麦,中午仓中粮。只见田间机械跑,不见田野人影忙”。

现在,富裕起来的农村还添置了很多玉米、大豆、花生等大型联合收获机,它们不仅收得干净,损失率低,操作起来也更加智能化、人性化。过去,驾驶人员工作一天累得腰酸腿疼,满身灰尘,现在,驾驶人员可以穿着白衬衣,听着音乐,坐在封闭良好、装有空调的驾驶室内,看着液晶显示器快速作业,机车的各部分运作状态、作业轨迹、作业面积和各种技术参数在显示器上一目了然,并能进行安全提示,极大地提高了收获的安全性和作业质量。另外,各项农田作业都有专业联合作业机械代替人工劳作,如大型联合整地机、秸秆还田机、深松机,玉米、花生、大豆、红薯联合收获机,飞机农田喷药机、烘干机……这一系列大型农业机械的广泛参与,不仅实现了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把农民从艰辛的劳作中解脱出来,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农民再也不用为干旱忧愁、为种地难而惆怅了,完全可以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美好的新生活,享受伟大祖国改革开放迅猛发展的红利。

我为伟大的祖国点赞,为伟大祖国快速发展点赞,为改革开放的领路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点赞,更为意气风发、勤奋奔梦的祖国人民点赞。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