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我市不断深化以“明权清单化、用权规范化、监权透明化”为核心的“阳光漯河”建设,建立健全不能腐的制度体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党风政风焕然一新,走出了一条规范权力运行、提高监督实效、遏制腐败蔓延、深化标本兼治的新路子。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任正晓在漯河调研时称赞“漯河市积极探索‘阳光三权’建设,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好举措,是转变干部作风的好抓手,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好途径,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好方式。”
■本报记者 郭勇睿
秋风送爽,硕果飘香。行走在沙澧大地,耳闻目睹到的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欣欣向荣,而且还有一股股“清风”扑面。“阳光漯河”建设,正吸引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仅年初以来,就有濮阳市、青海省海东市等省内外多个市县来我市考察学习。
强化顶层设计
科学统筹谋划
2015年年初,郾城区探索实施以“厘权”“履权”“监权”为主要内容的“阳光三权”建设,把知情权亮给群众、议事权交给群众、监督权赋予群众,让党的惠民政策更加公平地惠及群众,切实解决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取得了较好成效。
市委敏锐地意识到,加强“阳光三权”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应有之义,是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有效抓手,是大势所趋、群众所盼、工作所需。于是,2017年4月,以“阳光三权”为核心的“阳光漯河”建设在全市迅速推广,并统一规范为“明权清单化、用权规范化、监权透明化”,通过推行阳光党务、阳光政务、阳光村务、阳光司法、阳光民生,构建权责清晰、程序规范、科学高效、公开透明、监督有力的权责运行体系。同时,明确2017年为探索阶段,2018年为深化阶段,2019年为提高阶段,2020年实现运行制度化、常态化。围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干部在阳光下工作、群众在阳光下办事、地方在阳光下发展”的建设目标,细化各板块工作标准和年度重点工作内容,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阳光漯河”建设。
自2017年4月我市正式启动“阳光漯河”建设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编制了“阳光漯河”建设基本设计,并根据实际出台了《关于推进“阳光漯河”建设的意见》《关于开展“阳光漯河”建设规范提升年活动的意见》等文件,还相继制定和印发了《阳光村务建设、督导、考核标准》《市直单位“阳光漯河”建设基本标准》《县区“阳光漯河”建设基本标准》《阳光党务建设标准》《阳光司法建设标准》等指导性文件和各板块工作台账,使五大板块工作有标准、有目标、有落实。全市上下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准、统一推进、统一考核”的原则,快速落实建设任务,不断提升建设质量,确保“阳光漯河”这个“出彩点”和“闪光点”更加璀璨靓丽,为精彩漯河增添浓彩。
突出工作重点
深入扎实推进
没有等出来的成功,只有拼出来的精彩。市委、市政府精心部署,健全体制机制,在严肃问责追责、层层传导压力的同时,还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落实“阳光漯河”建设各项工作任务。
与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相结合,重点推进阳光村务建设。在“郾城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对村级权力事项再研究再界定,共梳理十大项32小项村级组织权力清单,并统一绘制村级组织权力事项流程图解,对权力运行各环节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进行规范操作。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全程列席村支部会议、村“两委”会议、党员和群众代表会议,并对决议公开和实施结果公开情况签字、盖章,确保“四议两公开”的实施公开透明、程序合规、过程真实。在工作过程中,我市还大力推行“三有一码”信息公开机制,即村有公开栏、组有明白墙、户有明白卡、扫二维码知村事。目前,全市1350个村(居)均设立了公开栏,5422个村民小组均设立了明白墙,累计发放明白卡200多万份,村民和外出务工人员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或登录“阳光漯河网”随时查看本村公开信息。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