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

诗词里的菊花


■特约撰稿人 李伟锋

菊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在中国有三千多年栽培史。陶渊明曾盛赞菊花,周敦颐也曾称菊为“花之隐逸者也”,因了他们两个的赞誉,菊花被世人一再传颂与评说。宋朝民间有关于菊花一年一度的盛会,传说中,菊花被赋予吉祥、长寿、真情、高尚的含义,有孤标傲世、高洁超迈的象征之义。

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写出了金菊、白菊的迥然风韵。“你看那山野中开满的菊花,每一朵都像你一样的娇艳……”一曲《菊花爆满山》,让人听了嫣然一笑芳心醉。

晏几道在《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中如泣如诉:“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重见金英人未见。相思一夜天涯远。罗带同心闲结遍。带易成双,人恨成双晚。欲写彩笺书别怨。泪痕早已先书满。”黄菊开,离别日,也是相约重逢时。可苦等一年,菊又开,人未归。东篱把酒,暗香盈袖,约好菊开再相逢,不见去年人,徒留相思苦。泣涕零如雨,彩笺不成章。

晏殊填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移情于景,离愁别恨跃然。“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西风阅尽昨夜思绪,凋零了绿树。我自高楼上极目远眺,望不断天涯道路。多想给心上人寄一封信,奈何高山逶迤,碧水无尽,不知爱何处。作者由菊联想到离别相思之苦,触动了心底的柔软。

黄机在《忆秦娥·秋萧索》一词中,将游子离愁、两地相思描写得真挚动人。“离愁不管人漂泊。年年辜负黄花约。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天凉景萧索,西风烈,触动游子归心,离愁上心头。当初分别,曾相约,菊花盛开时重逢,却辜负了佳期。遥想深深庭院,帘幕无重数,不知她怎样独饮这煎熬的寂寥?菊花开,金蕊泛流霞,是情人约,也是恋人相会景。作者由菊触及离愁,再勾勒闺怨,两地相思。似曾相识处,空有菊花风,不见心上人,一腔相思浓。

靖康耻,国破家亡,李清照夫死,颠沛流离中,其词风也由清新转为郁婉。香烟消磨了长昼,她发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再无当年雅致了。一首《醉花阴》更是倍添沧桑,凉风吹起门帘,帘外菊花和帘内人一样清瘦。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十二首菊花诗,明心言志,其中林黛玉的《咏菊》诗云:“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探春的《残菊》道:“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黛玉的《问菊》:“孤标傲世皆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些诗词,都写出了菊之凌寒、淡泊之气节,与宝玉、黛玉的性格相辉映,各出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雅,“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的恬淡,“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的坚强……这些品质,全集菊花于一身。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我等结庐人境,幽丛玄霜,韶光苦短,唯愿不负东篱菊蕊黄,人淡如菊,人生澄净,绽放从容,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