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刘彩霞
在市康复医院(漯河医专三附院)有这样一个科室,来这里的孩子,无一例外都丧失了某种最基本的肢体功能。在这里,医护人员鼓励他们慢慢走路、上楼梯,学着发音、说话,努力做一些手指动作……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和学习,好多孩子在这里找到了站起来、跑起来的全新感受,他们通过感官的触碰,对这个世界有了全新的认知。
用匠心打造专业团队
作为市医学特色专科、市青年文明号、市残联儿童康复项目重点合作科室,2012年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科主任孙元华的带领下,该院儿童康复科成立。历经近7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于一体的临床科室。主要针对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神经、心理、语言等方面的疾病和功能障碍进行治疗、康复,提供相关咨询和预防保健等服务。
该科室现有医疗技术人员50余人,拥有康复医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6人;治疗师35人,包括从事肢体障碍康复、智力障碍康复、言语障碍康复、孤独症康复治疗师等。科室开放床位120余张,设有肢体障碍康复治疗区、智力障碍康复治疗区、言语障碍康复治疗区、孤独症康复治疗区,拥有言语治疗室5间、个体训练室4间,治疗区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是目前我市规模较大和开展项目较全的综合性康复专科。
科室成立以来,受到省、市残联及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项工作得到长足发展。2015年初至今,科室共住院病人2000余人次,其中脑瘫类患儿约900人次、智力障碍类患儿约700人次、言语障碍类患儿约300人次、孤独症类患儿约100人次。科室自2015年开始承担省、市级残联的康复救助任务,2016年初,被省残联确立为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治疗科室以来,陆续承接省、市级残联脑瘫、智力康复救助项目600余人次,患儿家属满意度达95%以上,得到了上级领导、同行的充分肯定。
提高专业医疗水平
该院儿童康复科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儿提供整体的、连续的、个性化的康复诊疗服务。他们以精湛的医术及最先进的康复技术,使患儿得到全方位的康复,最大限度地提高患儿的自理能力。
为适应医疗康复工作的需要,该科治疗师团队多次选派人员到郑州、广州、北京等康复医院进修,同时特聘两名幼儿教育专业老师从事残疾儿童康复的集体及个体化教育训练。先后多次派人参加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培训班、社区康复指导培训班、听力语言康复培训班。每周五由科主任讲解治疗脑瘫的新理念、新技术或治疗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把每周六定为科内集中学习日,医护人员对特殊病例进行讨论,交流经验。
提高专业医疗水平离不开设备配置,科室配备了智力康复评定系统、智能上下肢训练系统、智能言语评定系统、神经康复评定系统、情景互动治疗室、多感官治疗室、感觉统合治疗室、生物反馈治疗仪、中药熏蒸治疗仪等先进的治疗和评估设备,基本满足了残疾儿童的康复治疗需求。在多种设备的辅助下,科内开展运动治疗、言语吞咽治疗、中药熏蒸治疗、针灸治疗、智能上下肢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情景互动训练、集体认知课训练等治疗手段,帮助患儿更好康复。
此外,为了加大儿童康复知识的普及,科室成员每两周都要去辖区内的广场和公园义诊,印发康复知识手册、宣传画、海报等宣传资料;每周派专业医生、护士和市残联的工作人员一起到各乡镇筛查0~7岁脑瘫、智力障碍儿童,并登记、回访、了解他们的康复需求及家庭情况,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同时举办亲属培训班,宣传儿童康复的意义和好处,宣传国家及政府的优惠政策,引导亲属支持、参与、配合康复工作,帮助更多患儿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