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俊霞
12月13日,记者来到源汇区空冢郭镇前朱村豫垚农村专业合作社采访,只见偌大的院子里挂满了新制作的粉条。合作社负责人陈付枝告诉记者,他们制作的粉条是纯红薯粉条,品质好,订货商络绎不绝。
隆隆的机器声中,陈付枝带领记者参观了红薯清洗、磨粉以及粉条加工等工序。她说:“我们的目的是让群众吃上放心、可口、纯净的粉条,打造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所以对每一道生产工序都严把关。”记者了解到,这里的粉条是由他们自种的红薯磨粉加工而成的,口感较市场上普通粉条好,同时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清洗、磨粉设备,粉条纯净度较高。为进一步提高粉条质量,今年,陈付枝投入近200万元建成红薯窖藏设施,购买了大型自动化红薯加工设备。
在粉条加工现场,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村民们。他们高兴地说:“付枝回老家创业,给俺这些不方便外出打工的村民带来了工作机会,帮我们增加了收入。”源汇区交通运输局驻前朱村第一书记孙青山告诉记者,陈付枝和丈夫是前朱村村民,多年前为改变家庭贫困面貌决定到北京打工,后来还在北京创办了自己的工程建设公司。2017年,50多岁的陈付枝思乡心切,决定把生意交给在北京的孩子,自己和丈夫则回乡创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的越来越讲究。我想俺老家有地,还有大量致富无门的乡亲们,就想把大家组织起来,从事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也算是为乡亲们做些事情。”说干就干,陈付枝和丈夫很快回到家乡,开始了项目考察。在家乡领导干部和驻村干部的支持下,陈付枝先后考察了好几个项目,最终决定从事红薯加工。2017年6月份,豫垚农村专业合作社成立。今年3月份,她又引进了舞蹈鞋加工项目,办起了舞蹈鞋加工厂。
红薯加工和舞蹈鞋加工项目运转以来,村民们陆续到合作社做工,在种地之外又有了一份工资收入。
由于成效明显,豫垚农村专业合作社有关项目被确定为产业扶贫项目,以“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带动前朱村及周边的西朱村、半坡朱村、关庄村45户贫困户105人通过产业脱贫。同时,合作社还吸纳附近100余名村民以短期工或长期工的形式就业。
“从今年的粉条订单来看,粉条加工势头良好。今后,我们还会以更多的好项目、好产品,带动村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陈付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