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7月22日 星期
教师随笔
厨艺中的字理


■曹艳红

相传,古人造字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可见,汉字的产生与人类自身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息息相关。

中国是美食的国度,有关厨艺的汉字传达着先民处理食材的智慧、烹饪美食的匠心。

做菜好吃与否,火候的掌握是关键。和烹饪有关的汉字都在教人们怎样用“火”。比如做菜时常用的烹调方法有“煎、熬、蒸”,这三个字中的“灬”都表示火,但是用火的方式又各不相同。字圣许慎在《说文·火部》里是这样说的:“煎,熬也。从火,前声。”《方言》卷七:“煎,火干也,凡有汁而干谓之煎。”在烹饪中,煎指的是以水或油为介质,将含水分较多的食材置于锅内加热,使汁变干或使表面焦黄的烹饪方式,如水煎包、煎饼、煎豆腐、煎鸡蛋等。

《说文·火部》:“熬(áo)干煎也。从火,敖声。”本义为用火焙干,即用文火慢慢煎烤或提取有效成分,使水分变干。引申指烹饪方式,将谷类食物放入容器中,加水慢火使熟,熬的过程中水分减少,熟后可直接食用。如熬骨头汤、熬盐、熬粥。唐朝王建《隐者居》:“何物中长食,胡麻慢火熬。”读āo时也指烹调方法,即把蔬菜等放在水里煮:如熬豆腐,熬冬瓜,熬白菜。

熬的加热方式比煎要缓和一些,时间也长。如煎鱼,通常等鱼皮变得金黄就可以了,煎时间长了不行,鱼会焦;熬粥则是要一直把米放在水里反复烧,要熬烂了、黏稠了才好喝。

蒸原来写作“烝”。《说文·火部》:“烝,火气上行也。从火丞声。”《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认为此烝之本义,我们认为火气即以火为燃料蒸食物时水汽蒸腾之貌,《说文·火部》所载烝的意义即烹饪之烝。后来就借“蒸”字专事记录烹饪方式沿用至今,即用水蒸气的热力把东西加热或使熟,后来给“烝”加上了“艹”,本义指“麻秆”,现在也用来代替“烝”,表示蒸汽、蒸煮了。

“炒、炖”这两个字都是火字旁,也是做菜常用的烹调方法。“炒”,形声字,从火,少声。本义为把食物放在锅里,用旺火加热并不停翻动,使熟或干,如炒肉丝、炒花生、炒鱿鱼。在这个过程中,食物一直处于运动状态,不会长时间停留在火上。因此炒菜通常用时很少,常常开饭前才开始炒菜,需要长时间用火的烹饪方式是“炖”。炖(繁体写作燉),形声字,从火,敦声,本义是风吹火旺盛,现引申指至把食物和调料放进锅里,加水烧开后用文火煮烂熟,即用小火长时间地聚集火力去炖煮,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火慢炖。如小鸡炖蘑菇、清炖豆腐、炖肉、炖鱼,

做菜除了用火,用水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汆(cuān)”,会意字,从入从水会意。本义为一种烹调方法,即把食物放在沸水里稍微煮一下,如把白菜汆一下,汆丸子、汆萝卜。

要注意的是汆的时候,水要是沸水,食物入水的时间不能长,汆一下就好。“涮(shuàn)”,形声兼会意字,从水从刷会意,刷也兼表声。本义为洗涤,摇动着冲或洗,引申指一种烹饪方法把肉片等放在滚水里烫一下,就取出来,蘸着作料吃,比如涮羊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厨艺中的字理渗透着食物的烹饪方式,看到“涮”羊肉,我们一定会垂涎三尺了吧。这就是文字的诱惑,这就是汉字的魅力,更是厨艺中字理的味道。

作者系郾城区实验小学教师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