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8月18日 星期

漯河历史上的廉吏


■文/图 本报记者 左素莉

“漯河位居中原腹地,沙河、颍河穿境而过,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自古以来地灵人杰,为后人留下一座璀璨的文化长廊。曹操说:‘汝颍固多奇士。’据郾城、舞阳、临颍古县志记载,漯河涌现的清官、廉吏、豪杰、义士达300余人。众多漯河本土历史廉吏,犹如璀璨的群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他们廉迹彰于一朝,盛名传于千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8月15日,由漯河市社科联、漯河日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原大讲堂·沙澧讲堂”在马路街新华书店购书中心举行,邀请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赵永胜以《漯河历史上的廉吏》为题,讲述我市历史上众多廉吏廉洁勤政的感人故事,传播我市传统深厚的廉洁文化。

祭遵,颍川颍阳人,东汉中兴名将,封颍阳侯。祭遵少爱读书,曾为县吏。投奔刘秀后,执法如山。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侍从犯了法,祭遵就把他杀了。刘秀对将领们说:“你们要当心祭遵!我身边的侍从犯了法,都被他杀掉了,如果你们犯了法,祭遵一定不会留情面的。”《后汉书》中写道:“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清名闻于海内,廉白著于当世。”他的一生,穿皮裤,盖布被;夫人也裳不加缘,简朴至极。他兄长祭午见他没有儿女,便做主娶了一妾给他送去,祭遵坚决不受。他认为自己身荷国家重任,因而不敢图生虑继嗣之计。临死时,他告诉家人将自己用牛车拉回,薄葬洛阳。

丁鸿,字孝公,颍川郡定陵县人,东汉时期名儒、大臣,丁鸿袭封父爵陵阳侯,在封地大办学堂,受汉明帝赏识,被召入朝为侍中,又兼射声校尉,改封鲁阳乡侯。明帝召开“白虎观会议”时,丁鸿因为才学最高,论难最明,受到诸儒的称赞,章帝也多次赞美。当时人叹道:“殿中无双丁孝公。”此后遍历校书、少府、太常、司徒等职。汉和帝时,升任太尉兼卫尉,奉命收缴大将军窦宪的印绶。成语“防微杜渐”出自《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成语“干云蔽日”出自《后汉书·丁鸿传》:“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

韩棱,字伯师,东汉名臣,西汉韩王韩信之后,颍川舞阳人。韩棱年少时就以孝行闻名乡里,年长后,韩棱将父亲遗留下的数百万家产分给族内的兄弟。后来,韩棱被推举到本郡做功曹。太守身体不好,韩棱就代为行事,政通令止,治下有方。汉明帝听到了韩棱的名声,特别征召,接连五次升迁官职,一直做到尚书令,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韩棱又和司徒丁鸿、司空任隗等密议,帮助和帝除掉窦宪,推翻窦氏外戚集团。窦宪垮台后,韩棱夜以继日,典查其谋反罪状。晚年的韩棱出任南阳太守,在任期间,韩棱执纪严明,施法公正,严厉揭露和打击奸盗,使得郡中的权贵十分害怕。几年后,韩棱被征召入朝任太仆。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东汉时期党人名士。太守宗资先前听说过范滂的名声,聘请他到郡府中担任功曹,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职期间,严厉整治邪恶,对那些行为违背孝悌道义、不依仁义办事的人,全都清扫出去,撤职驱逐,不跟他们一起共事。范滂的外甥西平人李颂,是公侯家族后代,但是被乡里百姓唾弃,中常侍唐衡把李颂推荐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官。范滂认为李颂不是做官的材料,压下任命不征召他。冀州发生饥荒,盗贼蜂起,于是便任用范滂为清诏使,巡视考察民情。范滂登上座车挽起缰绳,慷慨激昂,显示出要澄清天下的志向,等他到达州界,当地郡守县令听到消息后,抛下官印绶带逃走了。建宁二年(169年),汉灵帝刘宏大批诛杀党人,范滂随即去监狱投案,英勇就义,享年三十三岁。

韩韶,颍川郡舞阳县人。年轻时在郡里做官,征召司徒府。这时太山贼公孙举称伪号有几年了,经常犯法,令守无能力破灭或驱散他。尚书省挑选三府掾中能理治烦乱的人,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任命韩韶为赢县长。太山贼听说韩韶是个好官,就彼此约束不入赢县境内,但是其他各县就更多地遭到他们的侵扰,闹得男的不能耕田,女的不能植桑养蚕,因而逃亡到赢县乞讨的人很多。韩韶可怜他们饥不得食,于是开仓救济他们,分得粮食的有一万多户人家。县里的主管都争着说不行。韩韶说:“救活这些将死于沟壑的人,如果因此获罪,死了也是高兴的。”太守平日知道韩韶的品德,就没有处理他。韩韶因病死在任上,与同是颍川郡人的钟皓、荀淑、陈寔等皆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

陈玑是原郾城县风宪里人,曾任汉中知府、湖广按察司副使。据《任县县志》记载,当时任县大陆泽九河举发,洪水泛滥,堤防溃决,水失其性,三十余村顿成泽国。为避水患,百姓皆茅舍而居,为纳赋税,卖儿鬻女,民不聊生,百业凋零。陈玑目睹百姓艰难,下决心治水。他绘图具牍上呈巡抚,为民请命。督工疏浚穆家口河,使陆泽之水得以下泄。据史书记载,陈玑在任县留心政教,百废振举。他调任离去,民不忍舍。陈玑对官场腐败现象坚决予以抵制,做到不讲排场、不摆阔气、不破标准,事事简朴、处处节约。有一年,陈玑从湖南官邸回河南老家省亲,路上的吃住行所需费用,全是他个人掏腰包,不接受下属款待。陈玑不仅洁身自好,还注重教育家人后辈保持清廉之风,他这种言传身教的清廉家风被风宪里的后人发扬光大。据县志记载,“风宪里”在明清两代有80余人为官,这些官员大多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备受朝廷恩宠和百姓爱戴。

赵永胜还详细讲述了贾山、陈寔、荀淑、荀彧、荀攸、范缜、掌禹锡、李兑、张彀、王润、贾咏、刘校、李振声、潘弘、沈近思等漯河本土历史廉吏的故事。他们知仁知本,知荣知辱,知廉知耻,知义知鄙,知忠知奸,知礼知道,知良知莠,知德知浊,知律知省。有的崇俭去奢,以身先之;有的非义不行,非义不居;有的以民为本,先忧后乐;有的拒绝贪腐,恭俭纳福;有的清白传家,子孙不匮;有的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在其崇高美好的人生观指导下,形成了朴素高洁的奢俭观、高风亮节的义利观、出仕为民的民本观、极具智慧的祸福观、理智清醒的财富观,不仅承载着老百姓对清明政治的期待和清官好官的祈盼,还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气节之精华,为天下百姓世代传唱,并在新时代里闪光。

赵永胜认为,古代“清官文化”是弥足珍贵的财富,可以为当代廉政文化理论建设提供充分的思想支持。深度挖掘我市历史清官廉吏的事迹,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廉政文化体系和文化理念是有益的,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勤政廉政先贤,传承勤政廉政文化,发挥廉洁文化春风化雨的作用,锻造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构筑起风清气正、廉洁文明的坚固堤坝,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深度挖掘清官廉吏无私无畏的精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发扬斗争精神、磨砺斗争意志、提升斗争本领,形成了敢于斗争、敢拼敢闯、破难而上的良好风气;深度挖掘清官廉吏恪尽职守的精神,激励全市党员干部爱岗敬业、激情创业、勇担使命;深度挖掘清官廉吏一心为民的精神,坚守至深至厚的人民情怀,激励全市党员干部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形成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的浓厚氛围。

赵永胜倾情讲解。

互动环节,来自舞阳一高的听众周金生(右)向主讲老师请教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并畅谈自己的听讲感受。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