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王 剑
一
每次去开封东南隅的禹王台公园,我都要登上“古吹台”。
虽然隔着2500多年的沧桑,但我仍能看到那个衣袂飘飘的长者,仍能听到那穿越时空的悠扬琴声。
可以说,师旷是专为音乐而生的。这个聪明过人、生性爱动的年轻人,为了心中的音乐梦想,竟然举起绣花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这个毅然决然的举动,古往今来感动了多少听故事的人!残酷吗?残酷!幸运吗?幸运!世界对他关闭了所有诱惑的窗口,却为他打开了成功之门。心无旁骛的师旷,从此心静如水,发愤练琴,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琴艺超过了他的师父高扬,成为晋国的“音乐之神”。
我想,“古吹台”一定是师旷精心挑选的练琴台。这里地处晋国的东南边陲,幽静却不偏僻,超尘却不绝尘,极像姜太公垂钓的渭滨,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等来千古知音。每天清晨或者黄昏,师旷都要登上高台,拂琴数曲。他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音响,描绘飞鸟飞行的优美姿态和鸣叫。当师旷弹琴的时候,马儿会停止吃草,仰起头来侧耳倾听;觅食的鸟儿会停止飞翔,翘首迷醉,丢失口中的食物。远近的百姓听到琴声,都会聚拢而来,大家面带笑容,享受这音乐的盛宴。
师旷终于等来了知音——晋平公的特使,成为晋国宫廷里的一名乐师,开始了“迹虽隐于乐官,而实参国议”的生涯。或论“天下五墨墨”,或论“人君之道”,或论“君必惠民”,这些忠言谠论无不透显着晋国太宰的远见卓识和博大胸怀。自此,“晋国大治”,“始无乱政”。
师旷禀性刚烈。有一次,晋平公和群臣饮酒,喝到酒酣耳热的时候,晋平公得意地说:“做国君真是快乐啊,说出的话没有人敢违背。”当时,师旷就坐在平公的旁边,他拿起琴就向晋平公砸过去,可惜他是个盲人,没有砸中晋平公。晋平公问他砸谁。师旷说:“我刚才听见有一个小人在旁边乱说,所以我用琴砸他。”晋平公说:“那不是小人,是我。”师旷故作惊讶地说:“不对吧,那不是国君应该说的话。”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以此作为鉴戒。”
师旷身在宫廷,琴艺却丝毫没有落下。有一次,他为晋平公弹奏《清徵》,有16只玄鹤从南方翩翩飞来,一边伸着脖颈鸣叫,一边排着整齐的队列展翅起舞。换奏《清角》时,晴朗的天空陡然滚起乌云,尖厉的狂风呼啸着,掀翻了宫廷的房瓦,满堂的宾客吓得惊慌躲避,四处奔走。师旷停手,顿时风止雨退,云开雾散。
师旷的身影从历史的烟云中消失了,但“古吹台”还在。“吹台秋雨”,是后人对这位音乐大师最深情的怀念。
二
西汉初年,梁孝王刘武封于大梁。这个喜欢文艺的年轻人,在古吹台周边兴建殿宇亭楼,种植名贵花木,建成了一座豪华的园林,世称“梁园”。
天宝三年,诗人李白、杜甫和高适,踏着唐朝的小雨,出现在汴州“梁园”的大门外。
这是梁园的深秋。银杏金叶铺地,乐师抚琴。一曲《阳春》之后,《白雪》的琴声又起。宗氏侍立一旁,她的身后,一株凌霄直插云天。
酒已经温好,汴州的菊花烧,醇香袭人。
唐朝文坛的三大高手,次第登场。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渌池,空余汴水东流海。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李白的喟叹,像一团火,燃烧着他的悲凉和狂放。
“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与李白相比,杜甫的诗,只能算是一种闲愁。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歌千里来。”而高适眼里的大梁,只剩下一声长长的叹息。
可以确定,这次高端际会,李白是主角。酒是主角。诗歌是主角。
夕照中,风儿醉了,诗人醉了,诗歌也醉了。古吹台收下了他们高卧的姿态,也收下了他们泼洒的诗种。
千年之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依然弹奏着千金买壁的余韵,依然洋溢着“三贤相聚”的笑声。
每到冬季,雪过天晴,梁园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梁园雪霁”,是闻名遐迩的汴京八景之一。
三
开封是七朝古都,却也是头上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城市。历史上,黄河开封段非常凶险,曾经决口120多次。百姓饱经水患,到了“谈水色变”的地步。
明嘉靖二年(1523年),官府在“古吹台”之上,修建了禹王庙。希望借助大禹的神威,镇住洪魔,为开封百姓造福。这也正是今天“禹王台”的由来。
在我佩服的古代治水先贤中,大禹当属第一。这个有着超凡意志的人,带领他的团队开通了九条山脉,疏导了九条大河,将天下划分为九州,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足见人们对大禹的景仰和爱戴。
禹王台西侧的“水德祠”内,还有一位先贤引起我的注意,他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则徐不仅因为禁烟而名垂青史,还因为治水而功勋卓著。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夏,中原地区大雨如注,黄河河堤险象环生。林则徐本来是要遣戍伊犁的,半路接到命令,要他“折回东河效力赎罪”。林则徐随即星夜驰往开封,住下汛六堡(今开封郊区小马圈),协助大学士、钦差大臣王鼎堵塞张湾决口,“每日五鼓赴工督理,三更始旋寓所”。历时5个月,林则徐率众修筑了开封城北水稻乡马头村往东到柳园口乡小马圈村的大堤,全长15里。“尺书来讯汴堤秋,叹息滔滔注六州。鸿雁哀声流野外,鱼龙骄舞到城头。谁输决塞宣房费,况值军储仰屋愁。江海澄清定河日,忧时频倚仲宣楼。”为纪念林则徐堵口筑堤之功,开封人民亲切地称之为“林公堤”。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身处逆境,仍忧国事,其胸怀令人叹服,其精神令人起敬!
禹王台公园的旁边,矗立着一座敦实的古塔——繁塔。“台高地迥出天半,瞭见皇都十里春。”与气宇轩昂的铁塔相比,繁塔是都市里的隐者。它闭目合眼,端坐成另一种高大。同时,它又像一位威武的将军,护卫着禹王台的四季,给多灾多难的开封奉上平安和幸福。
■文化漫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