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8月28日 星期

脱草坯的记忆


■特约撰稿人 宋守业

有人说,父母在,家就在。双亲不在的这些年,除了节日和他们的祭日,我已很少回老家,不是因为不爱故乡,而是回家后不知居于何处。偶尔站在老屋原址的空旷处,心中总会涌出一股热流:那散发着古朴泥土气息的土坯堂屋,宁静小院里父辈们的身影都不见了。每每返程,一路上除了不断地回忆双亲音容,还不停地在想那时父辈们脱草坯盖茅屋的场景,它们就像是一幅幅乡村水墨画悬挂在我的心里。

最初的记忆里,老家人的居所多是土墙茅草屋,都是就地取材而建。屋顶是用麦秸梃子覆盖,而承重墙的垒建,是用泥一铁叉一铁叉跺起。然而,用泥跺起的墙似乎不那么美观,后来脱草坯垒厚墙成了那时修房盖屋的常事,因此,我对脱草坯有了极深的印象。

脱草坯的最佳时机是夏秋两季的晴天。这样的季节,一是不缺麦秸;二是阳光足、气温高,草坯干得快,显得瓷实,垒房也结实。在我的印象里,脱草坯总少不了洇土、和泥、脱制这几个程序。洇土要提前一天把一大堆土,用铁锨从上往下挖成一个圆形“池子”,外圈高中间低,并撒上一层厚厚的碎麦秸当作一种鞅筋,以防止土坯断裂,这也许就是草坯名字的由来吧!而后把水倒进土堆“池子”洇一阵子,直到土洇透了,水也没了,就可以和泥。和泥需要用一种叫“三齿抓钩”的工具来回在土堆“池子”里翻弄搅和。和泥很累人,要用抓钩来回翻弄多遍才能把土与碎麦秸掺搅均匀,有时候还需要人光着脚站在泥水里不停地踩,促使泥和麦秸充分融合,最后就可成为一大堆不稀不稠的粘泥团,用这样的泥脱出的草坯不易断裂。

脱草坯时,至少需要两个人合作,一个人供泥,一个人脱坯。供泥的,大多是力气大的年轻人,这是个累活儿。而脱坯师傅这个人也不简单,既要有技术,也要有体力,更少不了两样工具:一个是草坯模子,另一个是装水用的洗脸盆。草坯模子是用木板镶制而成的,板面非常光滑,长方形的造型,有点儿像“井”字,左右两边都拴着铁丝做的把手,便于脱坯的人从装满坯模子的泥中,用力把坯模子拎脱出来。就是因为有了拎脱这一动作,制作草坯的过程才称之为脱草坯。

每次开始脱草坯前,都要选择较为平整的地方,并在地上撒一层草木灰,这样脱出来的草坯晒干后不粘连地上的土,而且上下两面都显得平整。一旦开始脱草坯,首先是供泥人用四齿大叉从泥堆中巧妙地挑出一团二三十斤的泥团,飞快地运到脱坯师傅跟前,脱坯师傅先是蹲在地上,用手从洗脸盆里捧点儿水,四周一刷坯模子,然后将坯模放在平地上,双手挖上一大团泥掐起来往坯模子里“啪”地使劲一摔,再用手沾点儿水,握紧两拳往模子两边使劲一按一塞,把四个角塞满捣实后,用两个手掌在坯模上面左右来回一抹,把泥抹得同坯模上沿一样平,而后撅起屁股,握住坯模两端的把手左右稍微晃动一下,一屏气、一使劲儿,往上一提,一块有棱有角、方方正正的大草坯就脱制出来。就这样,蹲下、撅起,撅起、蹲下,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一天的光景,能脱制出一大片草坯。到了傍晚时分,尽管脱坯人累得直不起腰,可远远望去,看到草坯铺展在落日余晖下的那一块块、一片片美景,立马让人困意全无。连续几天的劳作后,等草坯脱制到一定数量,再经过立坯、整面,晾干等程序,就可以码垛备用盖屋了。

用草坯盖屋的好处是墙厚保温,冬天冷气灌不进,夏天太阳晒不透,真可谓冬暖夏凉,但也存在耗费不可再生黏土资源和不耐风吹雨淋的问题,后来就被烧制土坯成砖的方法所代替。如今,虽然这些情景基本不见了,但脱草坯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勤劳坚韧精神,却令我难忘记!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