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玲
村里的小巷,大概有四五条,每一条都不一样,有的是由大路出发,向着庭院延伸,通往悠远的日子;有的是从村庄出发,向着村外的田园延伸,通往广阔的世界。只一条小巷,让你看一眼就喜欢上,就这样静卧、守候,像等待某一个人的到来。
风来时,一溜烟涌进小巷,变作呼唤,村庄有了呼吸;雨来了,刚够容下一把小伞,红绿背影轻快逝去,那是大姑娘小媳妇儿最值得留下的影像。
不像北京的胡同都有一个或俗或雅的名字,这条小巷没有,就叫“小巷弯弯”吧。
小巷有点沧桑,但依然很美丽,圆圆的弧线像弯月嵌进大地,两边的房舍是星星。微光从老房子透出来,也许母亲正在灯下缝制衣服,一针一线缠满温暖的气息。小巷里有人唤着自家孩子的乳名,调皮的孩童躲进季节的拐弯处,猛地出来,一头撞进母亲的怀抱。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仿佛变成小鸟,飞出村庄,飞向外面的世界。
小巷弯弯,是祖祖辈辈看不够的风景,是祖母裹着三寸金莲细碎过往的地方,是父亲推着架子车娶回母亲经过的地方;是童年中嬉戏的地方,是追风少年迈进城里第一步的起点。这是乡愁的血脉,让游子的心醉在里面,久久不愿醒来。
一声沧桑的“你在他乡还好吗”,让游子停下匆忙的脚步,回过头来,遥望家乡。
小巷塞满美好和期盼。张爱玲一袭旗袍,好像刚从烟雨蒙蒙里走来,带着淡淡的伤感。一颗晶莹的露珠,惊醒岁月里的青砖灰瓦,让一地的落叶,成为深秋的符号;林徽因把人生的小巷走成人间四月天,从徐志摩的浪漫痴狂中走来,让金岳霖在人生的小巷空候。如今我也一袭旗袍,撑雨伞,在小巷深处,等时光点亮。
我的一个文友就是从这个小巷走出去的,他小学未读完就辍学了,漂泊在郑州的街头,还没站稳脚,就被都市的不融入感推搡和撕扯。终究是要留下来的,喝下的一壶委屈,酿成经久的香。把自己交给黑夜,让思念的潮使劲拍打心壁,笔耕不辍,写出一部个人的奋斗史。小巷在他笔下,如扁担,一头是旅居的城市,一头是生养自己的家乡。小巷知道,每一个走出去的孩子,都走不出自己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