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开
我的老家在漯河有名的葡萄基地铁炉村,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种葡萄的历史了。打从上小学起,我就学会了骑自行车带着竹篮卖葡萄的本领。后来,村里的葡萄种植上了规模,逐渐形成了一种乡村产业,每年都有很多外地果行的卡车来收购葡萄。近几年,村里的田地接二连三被修路和建厂所征用,葡萄种植逐年减少,果行的卡车也跟着减少了,卖葡萄就比前些年难了些。因为葡萄是比较娇气的水果,碰不得、压不得、淋不得、等不得,只要一成熟,就要抓紧时间采摘,不然就会坏掉。三亩多葡萄园,如果只靠年近七十的父母每天在村里装车卖,那是无论如何也卖不及的。
从2018年暑假起,我就开始帮父母卖葡萄,价格跟村里整车收购的一样。手机下单,我一笔一笔认真统计好,给父母报个数,他们次日凌晨开始下地采摘,我和爱人也黎明即起,带着孩子赶到地里去帮忙。收拾葡萄是一项比较琐碎细致的工作,需要小心地扒开枝叶,挑选全部透紫的葡萄串剪下来,再轻轻拿在手里,上下左右检查一番,把干的、烂的果粒以及淘气的小蜗牛一一掏出来。收拾干净才可以放进篓子里,一篓一篓搬到地头,然后把塑料袋放到秤上,一串一串往里面装葡萄,称好需要的重量,再一袋一袋放到车里。车装满,一般就到十点左右了,我们开着车一家一家派送。等到所有订单送完,常常已到下午。稍事休息,紧接着开始预约第二天的订单。这样的销售模式,今年已是第三年。
前些日子,在外地上班的哥哥,专程趁着休息日回来帮父母卖葡萄。今年,葡萄在成熟期又遇上了雨季,几场雨下来,看起来晶莹透亮的葡萄更加娇气,很多葡萄都成串成串地坏掉了。为了增加销售量,减少损失,我们很快就降低了价格,仍然送货上门,这样一来,虽然销售量增加了,但收入并没有增加。卖掉总比烂在地里强,父母每天看着烂掉的葡萄摇头叹息,我们做儿女的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唯有想尽一切办法把它们卖掉。就这样,我们前后用了二十多天的时间,总算把三亩多地的葡萄卖完了,除了父母的一块心病。
感慨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每次剪葡萄的时候,我都会不厌其烦地给父母交代:“买葡萄的都是我的朋友,大家都是来捧场的,收拾葡萄一定要挑选仔细、修剪干净,斤两要适当多出来一些,因为情意比葡萄更重要。”葡萄送到买家手里,我都会仔细检查,如果有压烂的,我一定会再送一些作为补偿。只有这样,我才会心安。有好几个朋友,隔三岔五就买一次,而且每次都是大批量购买,我懂得他们的心意,总是告诉他们,一次少买点,放坏就浪费了。他们就会很霸气地回答我:这还不够呢,你这葡萄很好吃,我拿去送人的,放心吧!一些关系比较亲近的朋友买葡萄,我常常不好意思收钱,但是他们都很执拗,一再提醒我领红包。有时,第二天红包自动退回,他们就会固执地再发一次,且大家的话语如出一辙:钱必须领,老人种地不容易,这是对他们劳动的尊重。还有一位挚友,直接给我留言:你可不能拿咱姨的血汗钱耍大方!我还能再说什么呢?唯有挑选更好的葡萄,才能不辜负这一片深情!
为期不长的卖葡萄经历,让我感慨颇深,故事很多,感动很多,历练很多,收获很多。日后,它们都将成为丰厚的精神肥料,滋养我的心灵土壤,让那生活的百花园开出明艳的花朵。
■红尘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