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

棉布上的“草叶”


■特约撰稿人 王 剑

“捶”,多么富有诗意的一个字!既有优美的姿态,又透着一种力量,看到它,我仿佛听见了时光深处的捣衣声。

小时候,家里穷,洗衣服时没有“洋碱”,只好从皂角树上摘一捧黄绿色的长皂角,夹在衣服里,用棒槌发力捶打。说也奇怪,那些浸透了汗水和灰尘的脏衣服,在皂角的安抚下,竟然变得干干净净。

那时候,我们穿的都是粗布衣服,盖的都是粗布被单。这些衣服被单虽然贴身温暖,但漂洗晾晒后,略显僵硬,好像一个人还没有完全睡醒。乡亲们自有办法,把衣物叠放在大门口的捶布石上,用棒槌用力捶一捶,棉布就醒了。傍晚的乡村,啪啪的捶布声此起彼伏,朴素自然,如同原始的音乐,煞是好听。每当母亲捶布时,我就在旁边静静地观看。此种情境,至今想来,仍历历在目。

后来,学唐诗,李白的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别人都不能理解,我一下子就懂了。“万户捣衣声”,说的仿佛就是我身边的生活。

植物是人类的朋友。《诗经》中,与人们密切相关的植物就有桑、黍、枣、小麦、大豆、稻、粟、芦苇、豌豆、荇菜、莼菜等。这真是一个庞大的谱系,千百年来,植物们以它们的诗意和柔情,一直温暖着人类的美好记忆。

我想,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正是植物们搀扶着人类,砥砺前行。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食物的主要来源则是植物。可吃叶子的植物、可吃茎的植物、可吃花的植物、可吃根的植物、可吃果实的植物、可吃种子的植物……正是这些植物的无私奉献,人类才有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从而不负韶华,只争朝夕,去创造共克时艰的奇迹。

后来读荀子的《劝学》,读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一句,忽然明白,植物除了供人欣赏、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外,还有奇妙的染色功能。

在我的家乡黄鹿山,有一种青皮核桃,树木高大,果实成长周期长。乡里人云:“谷子上囤,核桃挨棍。”孩子们贪嘴,可等不了那么久。核桃刚有仁儿,他们就想偷偷地弄几个吃,但要把核桃弄开,得费老大的劲儿。通常的办法是磨,磨去核桃青色的表皮,一磨,核桃黄绿色的汁液就染了手指。大人判定你是否偷吃核桃,一看手就全知道了。女孩子聪明,恰恰利用核桃的这个特性,来染皮筋,染扎头绳,让自己变得更漂亮。

还有一种指甲草,又名小桃红,女孩子采了花,捣碎,放在麻叶里,包指甲用。红红的指甲,像一盏盏小灯笼,照亮乡村单调的夜空。

陕州人捶布印花,不用青皮核桃,也不用小桃红,而是用一种野地里生长的鵮棒棒草。据说,这种印染方式起源于明清时期。那时候,没有化学染料,草是最廉价的,几乎没有成本。于是,老百姓就用鵮棒棒草叶在土布上榨汁渗印,自制花布。

我想,当时的情形可能是这样:母亲正在门口捶布,小孩子手拿几根鵮棒棒草,站在旁边观看。一不小心,一根草掉到了布上,母亲手起棒落,草碎了,墨绿色的汁液就印在了布上。母亲急忙去拂,晚了,定型了。母亲拿起布一看,还挺好看,下次捶布的时候,她就动了脑筋,有意识地摆放几枝鵮棒棒草。棒槌啪啪几下,棉布立马生动起来了。于是,捶草印花就成了一种工艺,慢慢流传下来了。

见到朱秀云时,是一个下午,昏黄的阳光斜照她的脸上,也照在她身后的印染作品上。朱秀云是河南省民间工艺大师,豫匠代表人物,河南省文化厅命名的省级非遗项目(捶草印花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曾参加过央视举办的“魅力中国城”民间工艺竞演活动。她凭着一腔热情,多年潜心研究挖掘,使得“捶草印花”这个在民国初期就淡出百姓生活的技艺,重新焕发了光彩。

“捶草印花”技艺有11道工序(织布—采花草—选叶—摆型—夹布—捶打—清理草叶—媒染固色—染布—晾晒—制作成型)。制作时,要先将布平铺在石板或厚厚的木板上,将鵮棒棒草叶、鲜花的花瓣摆放在布上,组合成想要的花形图案,然后用布遮盖,用木棒槌细细捶打,直到草茎叶上的汁液渗出来,花草的纹路脉络清晰地浸染在布上。接着,用石榴皮汁和明矾水配制的无色溶液进行固色,一件作品就算完成了。

朱秀云的旁边,站着她的外孙女牛天艺,她是捶草印花的第三代非遗传承人。牛天艺的手法比外婆略有改进,只是把“摆型”环节换成模板(用剪纸手法,在薄塑料片上剪出图案或文字),用料也不仅限于鵮棒棒草,而是增加了月季花瓣或玫瑰花瓣。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牛天艺指导笔者亲手体验了一把革新版的“捶草印花”。随着棒槌的几起几落,一幅“喜鹊登枝”图呼之欲出。

捶草工艺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比如捶草用的模板、捶打用的槌具、面料的薄厚、手上的力道,无不体现着传统工艺的讲究和匠心。

在一幅原花原草的土布围巾作品前,我端详良久,不愿离去。车子开出很远了,我似乎仍能听到高阳山人马寨里棒槌叮叮当当的敲击声。这声音与陕塬的风声一起,合成一种美妙的旋律,向我们诉说着手工艺品的闲适与诗意,表达着农耕文明的恢宏与静美。

■文化漫笔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