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

读书之乐


■特约撰稿人 池玉枝

我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上看到有关王蒙先生的专访,他说了一件事,我觉得挺有意思,事儿有意思,老先生的好奇心有意思。他读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小说《灾星》,里面有一个细节描写,女孩穿着高跟鞋走路,从石头台阶上往下走,咔嗒,咔嗒,硬高跟和石阶碰撞出一种声音,啥声音呢?就跟吃完冰激凌,小勺在玻璃杯中碰到玻璃杯壁发出的声音。他拿各种杯子,敲敲,打打,找这个声音,始终找不到。后来,他在武汉大学说到此话题,随手拿起桌子上的水杯,拿一个东西一敲,哇,就是这个声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之却在偶然之瞬间。

一个艺术大家,谈起一件小事,高兴劲儿如童心一般清澈。也许,他找到的那个声音,作者在小说中描写的那个声音,根本就是两种声音。那又何妨?他寻觅的不仅仅是女孩高跟鞋踩出来的声音,不仅仅是勺跟玻璃杯敲碰出来的声音,更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执念,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天籁之音。

我在一个写作学习班上听作家乔叶讲课,她拿自己的一篇小说《塔拉,塔拉》和散文《在呼伦贝尔的郊外》为例,详解一块素材怎么剪裁使用,怎样用它写小说,怎样用它写散文。就像一块布料,可以做成连衣裙,还可以裁剪成其他款式的衣服。我得到她的一本现场签名书《她》,看第一篇《走到开封去》就喜欢上了,小说入了眼,情节入了心,心入了戏,看了有话要说,写了一篇读后感《别急着看结果》。读她的小说,就像文学旅行,始于起点,恋于旅途,中间很精彩,别急着看结果。

过了一段时间,我在作家铁凝的一篇文章中读到一句话:“好的小说提供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我如醍醐灌顶,我读乔叶的小说,悟出的就是这个感觉。王蒙先生花很长时间,找到一种声音,他很惊喜;我的读书体会在著名作家的观点里得到印证,我很开心。

我以前看书只停留在看的层面,跟着本地的读书会参加读书分享活动,组织者要求参会者带上某书的读后感,分享交流,我一开始不会写,一提笔,恨不得把原文抄一遍,面面俱到,生怕别人看不明白,其实是自己心里没底,缺少发散思维和提炼概括的能力。参加读书会次数多了,学习汲取别人的经验,阅读一本书,如何找点,以点带面,从一个点引申出去,把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写出来,把想说的话变成文字。读书就养成了两个环节:一读,二写。读书如同吃饭,写读后感是消化吸收,完成一篇读后感,心特别轻松,自己给自己交作业,找到了乐趣。我的读书笔记在报纸刊发,别人看了有兴趣,可能会去找原书阅读,又多了一层乐趣。

寻找小说里描写的一个细微声音都那么有趣,其他大事小事,大东西小东西,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身边,又该有多少有趣,等待我们去寻宝拾贝?我想: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有一颗火热的心。心不言不语,却能悟出生活的滋味。文学善解人意,读书有乐趣,它让我热爱生活,拥抱生活之平凡,致敬生命之不凡。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