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红色唐装,左手打板,右手击琴,口中亦说亦唱。2020年12月27日上午,记者在市区钟楼广场看到,我市市级“非遗”传承人马如金和他的中原琴书艺术团自编自演红色主题唱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远跟党走》《沙澧河赞歌》《漯河颂》等,让老百姓近距离感受到了琴书的艺术魅力。
■文/图 见习记者 刘净旖
第四代琴书传承人
马如金今年61岁,原籍周口市鹿邑县。他出生于曲艺世家,8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敲扬琴、拉曲胡。上学后,他坚持利用课余和寒暑假时间练习琴书。
马如金告诉记者,琴书又称清音戏,明清时期起源于山东,后来流传到河南东部,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艺人的潜心钻研,琴书在豫东地区形成了一个独有的曲种。马如金家从太爷爷那一代就开始演唱琴书。他刻苦学习演唱技巧和演奏技艺,成为第四代琴书传承人。
1976年,马如金在鹿邑县老庄乡参加工作,1994年因工作调动来到漯河。多年来,工作再忙,他也从未放弃对琴书艺术的学习、领悟和追寻。他细心保存老辈人留下的乐器,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内涵,注重演奏、演唱的各个细节,致力于“非遗”艺术琴书的传承和发展,把濒临失传的琴书发扬光大,并传承到了漯河。
A
让“非遗”走进群众生活
2019年7月退休后,马如金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热爱的琴书事业。他自费购置了扬琴、曲胡、坠琴、琴竹、手板以及音响等相关配套设施,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组建了中原琴书艺术团。起初只有两三个人,后来团队慢慢发展,现有8人。
“琴书演唱人可多可少,少者1~3人,多者8~10人。”马如金告诉记者,艺术团成立后,他们不分白天夜晚,加班加点地创作、排练节目。为了提高演唱水平,马如金先后请来商丘市的琴书艺术家李学永、陈兰英、李天录、王兰英以及安徽的鲁翠平、刘大风等,来漯河指导传艺。
2019年国庆节,马如金带领他的琴书艺术团深入社区、村庄巡演20多场。为了使节目紧跟形势,符合老百姓的口味,他们白天演出,晚上创作排练,早出晚归、披星戴月。
此后,马如金和他的琴书艺术团经常为基层群众演出。据介绍,自团队成立以来已公益演出200余场。他们演出的节目都是自己创作的,因很接地气儿深受群众喜爱。
马如金给记者讲述了一件事。今年9月的一天,他在嵩山路大桥西侧的树林下自拉自唱。一位坐着轮椅的男青年听他唱了琴书《十大劝》之后,主动找他聊天。交谈中,马如金得知他因车祸导致残疾。自从坐上轮椅,他感到生活无望,几次欲寻短见。这名青年说,听了他唱的《十大劝》后想开了,为了妻儿父母,为了这个家,他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开始新的人生。
B
马如金(右三)和他的中原琴书艺术团在市区钟楼广场演出。
在艺术上不断创新
琴书以扬琴为主乐器,是鼓曲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曲种,具有说唱结合的特点。琴书演唱很接地气儿,台词生动活泼,并且可以与歌曲、豫剧、坠子、大鼓、曲剧、柳琴、道情等多种曲种混合串唱。“演员站在台上用琴书演唱一个故事,从声音就能听出唱词里唱的是个什么样的人。”马如金说。
“艺术是没有止境的,曲艺更要不断创新。我们几个人经常在一起琢磨,在演唱、音乐、伴奏等方面不断创新,让琴书在演出时更受群众喜爱。”马如金告诉记者,艺术团先后创作了《沙澧河赞歌》《新编十字歌》《交通安全行车歌》《创文路上把劲加》《疫情防控靠大家》《歌唱新时代》《农家乐》《千年古村故事多》等30多个接地气儿的唱段,并在表演编排、演唱技巧上既保持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又融入新的时代元素,使琴书这门古老艺术不断绽放新花。
2019年8月,中原琴书艺术团排演的节目《颂扬焦裕禄事迹》参加全省老干部系统汇演,荣获二等奖。中原琴书艺术团被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评为优秀团队。
马如金还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对琴书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理论阐述,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
目前,琴书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采访中,马如金告诉记者,会考虑多吸收一些年轻的琴书爱好者加入团队,在此基础上把琴书艺术逐步向周边地市推广,为河南琴书艺术的传承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