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月15日 星期

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新事物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王晓景

案例:

杨大爷,71岁,初中文化。最近杨大爷一直闷闷不乐,总说自己老了,什么也做不了了,记忆力也下降了,没有什么用,做事也提不起来兴趣。经询问得知,杨大爷独居,在外地工作的女儿给杨大爷买了部智能手机,杨大爷只学会了用微信接打视频电话,其他功能基本没用过,不会扫码支付,不会网上挂号、交水电费。有时他想寄个快递,也不会网上下单预约寄件。这些程序步骤女儿教了他好几遍,杨大爷仍然记不住。后来问多了,女儿也失去了耐心:“跟你说了多少次,你别做了,老是做不好。”

问题分析:

部分人认为,老年人行动迟缓、头脑不灵活,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对老年人产生因循守旧的刻板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部分老年人对互联网的不适感和不信任感。

老年人会内化外界的信息,比如将自己无法使用互联网技术内在化,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对互联网或者新技术产生抵触情绪。当身边的新事物越来越多时,他们会产生一种被时代抛弃的感觉。

应对方法:

及时调整心态。老年人的弱势是自然之弱,而非不为之弱。步入老年期,身体各个方面的机能退化,比如接受新事物很慢,这都是正常现象。老年人需要调整心态,积极接受新事物。可以先给自己设立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和目标,然后在不断的目标实现中增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简单来说就是“相信通过努力我可以做到”,再简单点就是“我能行”。

自我效能感高的老人,时常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更倾向于用积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老人,经常处于对失败结果的担心和恐惧中,易用消极的眼光看待事物。

另外,家人的适时帮助与鼓励对老年人重建自信也有重要作用。

学会自我赋能。老年人可以适当“缅怀往事”,回顾几十年来自己沉淀下来的丰富经验,把焦点放在自身的优势与特长上,改变“老了什么也学不会”的负向自我评价,重建自信心,消除对新科技的恐惧,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当前的问题。

同辈支持。同龄老人之间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共同面对的问题与困惑,能够相互理解,需要互相沟通,建立起同伴支持网络,在彼此鼓励中提升自我价值。同时也可通过学习或观察其他老人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为自己的学习做出积极的预估和评判。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