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剑
在漯河的写作者当中,韩月琴是较为勤奋的一个。只要有机会,她都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她的散文朴实、真诚,具有浓郁的烟火气息,让人读后倍感亲切、温暖,有一种心灵上的贴近感。
韩月琴是一个敏感的人。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和细细碎碎,都能被她捕捉到,然后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乡村的槐花、苹果、红薯、玉米、炕屋令她魂绕梦牵,童年的灯光、老房子、老照片让她难以释怀,甚至是一串葡萄、一片雪花、一碗热干面、一只鞋子,都能引发她心中的柔情。她在阅读中深思,在烘焙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她捡拾着“生命中那些美丽的瞬间”,认识到“育儿也是一场修行”。走到街边,看到三色堇在寒冷的冬日傲然开放,她忍不住要为这不畏严寒、傲然怒放的花儿咏叹,称赞它是“冬季花坛皇后”;庸常的生活中,她不断听到别人的抱怨,感觉到“委屈积攒得多了,就会化作牢骚怨言发泄出来,婚姻也因此变成了一地鸡毛”。然而,听到儿子的几句话,马上意识到“幸福不是拿来比较的”“不要老是想着你没有什么,而应该多想想你拥有什么”,心里也便释然;看到人们热热闹闹地买年货,她很快想到这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体现,只有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才会拥有“买年货”的底气和实力。这些文字原汁原味、活色生香,既是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心灵的自然流露,充分彰显着韩月琴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韩月琴是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她的爱是真挚的、滚烫的,无论是对姥姥、对父母,还是对自己的两个儿子,都能做到倾心尽力、全无保留。在文章中,韩月琴也毫不掩饰亲情之爱。韩月琴的老家是远近闻名的葡萄基地,每当葡萄成熟的季节,也就是她父母最忙最累的时节。每到这个时候,她都回家跟父母一起到葡萄园里劳作。她“弯着腰,扒开叶子,剪下一串串成熟的葡萄放进篓子里,然后一篓一篓地搬到地头”。尽管“每搬完一趟,都累得气喘吁吁”“腰背酸沉胳膊疼,身体就像散了架”,但她不害怕、不松懈,“从十几岁有了一把力气到现在,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她深知父母的艰辛,心中放不下他们,她就是要用“劳动”这种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体贴和关爱。对自己的两个孩子,韩月琴同样牵挂,辛苦并幸福着。她见证着他们像小树苗一样“噌噌”地向上长,欣赏着小儿子“苹果一样的脸蛋儿、花儿一样的笑容”,见证着大儿子“从幼年的圆胖脸渐渐变成少年的瘦削,洪亮稚气的童声渐渐变成少年的低沉沙哑”,她的心瞬间被幸福融化了。虽然自己的青春一天天黯淡下去,但孩子们的青春却一天天明媚起来,在她看来,这样的“交换”是值得的!
韩月琴对亲情的珍惜,是她经年之后慢慢做出的一种转变。时光让她快乐,也让她成熟;生活赐予她幸福,也交付她责任。因此,她对身边的亲人总是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甚至深感愧疚。正是有了这样的心态,她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她能从一张老照片里,看到深藏的爱意;能从姥姥亲手为儿子缝制的两套棉衣里,看到老人绵绵不尽的情怀;她会给母亲买手镯买项链,只希望母亲再跟村里的婶子大娘聊天的时候,眼角眉梢都荡漾着幸福的笑意;甚至对父亲喝酒也多了一些理解,而愿意永远做他的酒厂——听他呼朋唤友喝酒时眉开眼笑地说:“尝尝这酒,俺闺女买的!”
韩月琴是一个有悟性的人。生活吻她以痛,她报之以歌;生活给予她烦恼,她却从中领会人生的智慧。那株长在童年的向日葵让她明白,人要想成功,一定要有目标,还要善于与他人合作,汲取别人的长处。手上的几个伤疤使她懂得,不同的手有不同的命运,但只要劳动,就会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爸爸的“理论”》中,她借父亲的口更是说出了一番深刻的人生道理:“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房子盖好以后,不能叫人家戳脊梁骨。贪小便宜吃大亏,因为这几个钱毁了名声,以后人家谁还来找你?咱手艺人啥也不图,就图个良心上能过去,吃饭香,睡觉安稳……”
散文是一种大众文体,入门容易提高难。散文也是需要经营的,选材、构思、叙述、细节、语言都需要下功夫。从目前来看,韩月琴的散文还只是一块璞玉,如能仔细加以“雕琢”,假以时日,必将散发出美丽的光辉,在散文创作的苗圃里开出灿烂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