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朋
红豆生南国。
小儿王慕维八岁,有一次跟我在食堂混饭,出门时碰见了同事。同事问他名字的含义,又问他会不会背诵王维的诗。他不假思索,嫩声嫩气地背了上面那一首。同事哈哈大笑,问他懂不懂什么意思。他好一阵尴尬。
说起爱情来,王维这首诗算得上流传最广的了,浅白易懂,也上口。小孩子习诗,最先会背的多半有它。温庭筠有“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句子,虽然更惊艳,却没有王维这首耐读好记。红豆与相思结缘,要早于唐代,据说可以上溯至两汉甚至更远。古代男子出征,女子泣别于道,泪尽成血,化为红豆。红豆相思之说,由是发端。
在我国传统植物名称里,果实或者种子叫红豆的有十几种,有藤本、有草本,亦有乔木。其中相思子在名称上占了先机,其果实质地坚硬、圆润光泽,上部约三分之二为红色,下部三分之一为黑色,俗称“情人的眼泪 ”,很好看,可惜有剧毒,服食一粒即可致命。倘若用来借喻“爱情有毒”似乎也能说过去,只是过于摩登,超出了古人的寓意。
郭沫若认为,王维诗中的红豆指的是海红豆。这种豆子略扁,心形,常见于岭南地区。也有专家认为,红豆属的红豆树更接近标准答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现在市面上卖的红豆装饰品,都认为自己是正宗。我认为后一种豆子虽然颜值普通,但分布更广,容易被古人拿来作为信物寄托情感。
说起红豆树,最有名的一株在江阴顾山,传说为昭明太子萧统手植,距今已1500多年。
萧统写过诗作《长相思》,也是爱情诗无疑。相传他曾在顾山的寺庙里待过一段时间,偶遇尼姑慧如,两人谈禅论玄,进而心生爱慕。萧统回京后,慧如相思成疾,郁郁而终。萧统心痛不已,遂在慧如生前居住的尼庵里种下红豆树,并将庵名改为红豆庵。
生于帝王之家,又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的,中国历史上不过三五人而已,萧统便是其一。他三十出头就死去,有生之年并没有太多展现才华的机会,但是他主持编纂《文选》,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事件。先秦以来,文史哲混沌一体的状态到他这里终于打破了。在《文选·序》中,他明确提出那些“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诗文,才能被收录。尤其是后一句,突出了文学的美学特征,这也标志着我们中国文学有了自觉的审美意识和文体意识。这本书后来成了科举时代学生们的重要教材,尤其是进士科和博学鸿词科,都得把它烂熟于胸才行。
萧统小名叫维摩,王维字摩诘,都来自于同一个佛教人物,两人也都通晓释家精要,才华横溢。出生年份上,王维比萧统晚了整整两百年,不知道他在写下这首《红豆》的时候,心里有没有对昭明太子欣赏叹惋之意。至少王慕维对两名古人都是很仰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