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益君
每年元宵节前,母亲就要精心备料,忙着做汤圆。
母亲做汤圆备料极为细致,先是把糯米一遍遍淘洗,然后浸泡在水盆里,一粒粒泡得又白又胖,然后按照水和米的适当比例倒入石磨打浆。随着磨盘转动,白色的米浆便从石磨的缝隙间缓缓流淌。那时我最开心的就是陪着母亲推磨,因为我知道,这白色的米糊可以做成可口的美味。母亲见我推得卖力,就说:“石磨是要慢慢推的,这样磨出的米浆才细腻滑润透着清香,做成的汤圆也才色泽清亮。”磨完糯米,母亲开始用一块布把米浆吊起来沥水,再放进盆里揉搓成糯米粉团。
母亲把炒好的花生、芝麻、核桃等加入白糖和桂花,制成喷香的馅儿心。调好了馅儿,就开始包汤圆了,我最喜欢看母亲包汤圆。她像魔术师一般,拿起一团糯米粉,灵巧的手指边捏边旋转,很快就捏成了汤圆皮儿,包上馅儿料,一转眼就揉捏成一个绵软的汤圆。我也喜欢包,只是我包的汤圆不仅大小不一,还形状各异,惹得全家人大笑。
正月十五晚上,母亲开始把包好的汤圆分批下锅。水沸时,可爱的汤圆就漂浮起来。待热腾腾的汤圆上桌,我馋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就用小勺子盛起一个放到嘴里,烫得“啊啊”大叫,咽也不是,吐也不是,引得一家人哄堂大笑。母亲笑得更是开心,拍了下我的头说:“傻小子,小心烫掉舌头。”
看一家人香甜地吃着汤圆,母亲动情地说:“汤圆,汤圆,就是开开心心、团团圆圆。”在母亲的眼里,元宵节吃汤圆,就是一家人幸福团圆的时刻。
然而,有一年的元宵节,我们却没有吃上汤圆。
那年春节过后,父亲感觉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说要立即手术。一个星期后,大哥让亲戚带回消息,说父亲可能在元宵节前就能出院。母亲听后非常高兴,提前几天就拉着我备料、推磨、做汤圆。
元宵节那天,母亲早早地就包好了汤圆,就等着父亲回家下锅了。可是,过了中午依然不见父亲回来,直到天黑还是不见父亲的身影。直到天完全黑下来,大哥才让人捎来信儿,说是父亲这两天有些发烧,出院日期要推后。我问母亲:“今天还吃汤圆吗?”母亲摇摇头说:“等你爹回来再吃。”三天后,父亲回来了,母亲包了新的汤圆,她把第一碗汤圆端到父亲跟前,喜滋滋地说:“汤圆汤圆,团团圆圆!”父亲吃了一个,我看到,一滴眼泪掉进了碗里。
尽管现在市场上的汤圆花样繁多,母亲却从不去买。在她的眼里,元宵节只有吃着自己包的汤圆,才有幸福团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