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于文博
杨玉兰老人生于1919年,今年102岁。她一生经历了艰难的岁月,也享受了幸福的时光。但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老人都以平和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和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乐观面对生活,为家人遮风避雨。3月3日,记者走进杨玉兰老人的家,倾听她的人生故事。
童年历经艰辛
杨玉兰家住市区短工市街,当天天气晴好,阳光洒满她家的小院。杨玉兰老人的床临窗,她坐在床上,春日的阳光暖暖地照在她身上。她时而与家人聊天,时而打个盹儿。老人的儿子告诉记者,如今的天气早晚仍然寒凉,老人就经常坐在床上,只有中午暖和的时候才到院中活动一下腿脚。 杨玉兰的听力、视力不太好,走路时需要拄拐杖,但她思路清晰,说话轻声细语。杨玉兰老人的出生地在现在的郾城区沙北街道白庙社区,家中有兄弟姊妹六人,她排行第二。老人的父母靠为别人种地谋生,她小时候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艰苦。老人告诉记者,因为种的地多,家里的孩子都要帮忙干农活儿,她也不例外,各种农活儿都干过。孩子多,地里活儿又重,父母无暇照顾家里,杨玉兰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虽然一家人每日都辛勤劳作,却还是常常忍饥挨饿。
为了生活辛勤劳作
20岁那年杨玉兰结婚了。她和丈夫订的是“娃娃亲”,两人结婚前丈夫就已经参军了。回忆成婚当日,杨玉兰老人告诉记者,她当时是坐着轿子来到婆婆家的,丈夫和她举办完婚礼后就回部队了。
刚结婚时一家人的生活很清贫。杨玉兰的丈夫退伍后回到漯河,到搬运公司工作。杨玉兰和丈夫生育了三个孩子,她不仅要照看孩子,还要到地里干活儿。后来她到麻线厂工作,负责纺线、合绳等,工作繁重。1974年,杨玉兰成为一名环卫工人,负责市区交通路的清扫工作。当时很多路都是土路,清扫起来很费力气。杨玉兰早上5点就起床,张罗完家人的饭菜后就扛着大扫帚赶到分包路段清扫。 杨玉兰吃苦耐劳,无论在哪里都闲不住。工作中,她手脚麻利、责任心强。在家中,她亲自操持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当时没有钱买成衣,她就买布为家人做衣服。家里大到棉被、小到孩子的鞋袜,都是她亲手做的。白天忙工作,夜晚忙家务,那时杨玉兰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儿女渐渐长大,各自成家,老人也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生活节奏逐渐转慢。杨玉兰家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的吃不饱、穿不暖,到现在的丰衣足食。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老人依然闲不下来,每天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到河堤上锻炼身体。老人的儿媳告诉记者,婆婆直到90多岁时还能做饭。
具有很强的家庭责任感
“俺妈是一个家庭责任感很强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先为家人考虑。”杨玉兰老人的儿子告诉记者,从来没有听到母亲抱怨别人,她总是默默地为家庭奉献、付出。杨玉兰老人的家与三妹家离得很近,三妹有四个孩子,身体一直不好,照顾孩子很吃力,杨玉兰就主动担负起照顾外甥、外甥女的重任。三妹因病去世时四个孩子尚年幼,杨玉兰更是视如己出,照顾着他们的生活。几个孩子也与她十分亲近,即使后来各自成家,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来看望老人。 杨玉兰性情温和、宽容大度,她与儿媳朝夕相处几十年从没有拌过嘴、红过脸。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老人身边离不开人,儿媳就每天陪在老人身边悉心照顾。
“俺妈以前吃了不少苦,啥脏活儿累活儿都干过。现在年龄大了,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应该好好孝敬她。”杨玉兰的儿媳说,婆婆吃饭不挑剔,家里做的都是家常饭,面条儿、米饭、饺子等,她都爱吃。为了使婆婆的饭食营养均衡,她常常变着花样儿做饭。 杨玉兰老人虽然识字不多,但明白事理、心胸宽广,常常教育子女要“好好学习”“好好过日子”。“俺妈在言语上教育我们不多,都是从行动上影响我们。”杨玉兰老人的儿子说,母亲身上勤劳善良、助人为乐等品质对他和两个妹妹影响很大,让他们受益匪浅。如今,杨玉兰老人的生活简单、规律,享受着幸福的晚年时光。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一定要照顾好俺妈,让她每天都过得开开心心的。”杨玉兰的儿子说。
杨玉兰老人和儿子、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