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有位名将沙其俊,他骁勇善战,在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每打一次胜仗,都下令全军在获胜的战地上栽好一株杨树。后来,甚至要求抓到的俘虏也参与栽树,同庆胜利。随着沙其俊率兵打仗的不断胜利,这种“庆功栽杨”发展到栽柳、植槐,后来,许多诸侯国把这种植树活动作为一种庆典形式延续了很久。
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生儿育女,要给每个婴儿栽20棵树。等到结婚年龄,树就可以做车轱辘,卖车轱辘的钱就够孩子的结婚费用了。为婴儿植树,是当时盛行的风俗。直到现在,贵州的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为出生子女种“女儿杉”的习惯。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他治病救人不收财礼,只要求治好的病人在他家周围栽杏树。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余万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此后,“杏林”成了医学界的代名词。
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她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遍拉萨大昭寺周围。岁月流转,柳树苗长成婆娑的柳树林。文成公主看到婀娜的柳枝迎风飞扬,就好像回到了绿树成荫的故乡。这些树被称为“唐柳”“公主柳”,成为历史见证。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年少的时候在江西省吉安县固江乡古侯城书院读书。文天祥为了表达将来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他在书院共植下5株柏树,其中一株尾梢入土,蔸根朝上倒植,代表自己。后来,这5株柏树不仅全部成活,还长得格外苍翠,尤其倒植的那株枝叶倒垂,别有异趣。可惜的是,由于战乱,先后有3株柏树被大火焚毁,如今只留下了两株遒劲挺拔的柏树在书院门口。
据《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