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3月26日 星期

如何帮助老年人 走出乱买保健品的误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 王晓景

案例:

年近七旬的李大爷患有高血压。自从去年偶然听了一个健康讲座后,李大爷听说哪儿有讲座就往哪儿跑、哪儿免费发药就往哪儿去,拿回家很多瓶瓶罐罐的小礼品,买回一堆价值不菲的保健品,且不少是“三无”产品。

据其家人讲,李大爷平时很节俭,退休金几乎都买了保健品,花费几百元、上千元也从不心疼。血压高的时候李大爷只相信保健品的功效,同时吃两三种保健品,却不肯吃降压药。家人多次劝说都无济于事。

郑阿姨也是保健品的拥趸。她买了各种各样的保健品:蜂胶、酵素、电磁疗内衣裤,甚至还花两三万元买了一个保健床垫。她说,同一小区的几个老人都买了,自己不买就显得落伍。再说孩子们在外地工作,自己万一生病了会成为孩子的负担。

“推销保健品的人可好了,经常给我们送吃的用的,还陪我们聊天。那些东西不管有没有用,我们也愿意帮助他们。另外,我们一群老人聚在一起聊聊养生,比自己待在家里热闹多了。”郑阿姨说。

分析:

近年来,保健品消费在老年人群体中越来越“热”, 部分老年人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老年人这种“买买买”的行为,不应仅仅被误解为“犯糊涂”,而要了解背后的深层原因。

对健康的焦虑。步入老年后,人体机能衰退,各种疾病接踵而至,面对频频出现的健康问题,老人容易产生不安和恐惧的情绪,因此非常关注自身健康。保健产品从养生等宣传手段入手,得到老年人心理上的认同。

对自我的安慰。心理学上有安慰剂效应。很多药品并没有那么大功效,但是当你相信的时候,安慰剂效应往往将药效发挥至最大。保健品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安慰剂的作用。

对孤独的排解。热衷于购买保健品的背后是老年人内在孤独感的驱动。因为子女外出上学、工作等,“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孤独感成为侵扰高龄、独居老人的心理问题。老年人内心渴望家人的陪伴,而保健品推销人员出于利益动机,隔三岔五对老人嘘寒问暖、送米买面,让老人感到很温暖。

对社交的需要。多数老年人交往圈子窄,觉得通过保健品消费会获得更多参与社会交往的机会,能够增进与他人的情感联系,实现自己的交际需要。

措施:

子女要打好“预防针”。定期带老人去检查身体,让他们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健康情况,在对保健品的选择上有针对性;有意识地将报纸、网络上看到的老年人购买保健品上当的案例告诉老人,让他们对推销陷阱有所了解和防范。另外,在忙于工作的同时经常回家看看,和老人多沟通、交流,帮助老人规划好空闲时间,让他们把精力放在文体活动等健康的生活方式上。

社区筑牢“防火墙”。大量保健品的营销活动都是通过进社区实现的,社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甄别,不为来路不明的营销活动提供场所。有条件的应搭建平台,联合相关部门对老年人进行基本健康知识普及与教育,同时创造机会让老年人多参与社区活动,填补精神空虚。

老人要增强“免疫力”。老年人应正视自身对健康的需求,正确选择适合的养生方式,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健康讲座,订阅主流健康杂志、了解最新的健康资讯等。有基础疾病的老人最好与医生沟通,选择的保健品不能与药物冲突,购买时注意查看保健品的相关批文和许可证明。同时正确看待面子问题,不要为了“从众”而购买保健品,也不过度购买。

此外,当老人过度依赖保健品时应注意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成瘾问题和心理障碍。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