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合
父亲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和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工农干部,年轻时以种地为生,逃过荒、要过饭。是党把他从苦海里救了出来,并引导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党的领导下,父亲从一个苦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领导岗位。他怀着对党炽热的爱和无限忠诚,投入工作、学习和生活,并以身示范,教会了我们兄弟姐妹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做人。
父亲工作起来很拼。在我们姊妹几个的记忆里,父亲的工作日志里从来没有节假日。有一天,他骑自行车下乡,在途中扛着车子过河时,脚大拇指被河里的玻璃割破了,伤口有4厘米长,血流不止。他简单包扎后,硬是强忍剧痛一瘸一拐地走回来,傍晚才回到了家。那时我想,平时父亲几个月都不回来一次,这次可该在家歇两天了,谁知第二天,他不顾家人劝阻,仍带着伤骑着自行车下乡工作去了。
父亲正直无私。物资匮乏的20世纪70年代,一位乡干部的家属托人把一块儿做衣服用的绒布和一兜花生带给在县城当干部的父亲。父亲再三推辞,但推不掉,便收下了。事后,他让我姐姐拿着钱到乡里找到那位干部,说是购买绒布和花生的费用。那位乡干部钦佩地说:“真没见过像你爸这样正直的干部。”
父亲生活简朴。作为一名老党员,父亲的日常生活非常简朴,但他总是为社会、为他人尽所能、献爱心。汶川地震发生后,他整天坐在电视前观看抗震救灾的工作报道,除自发参加社区捐款外,还主动让女儿代表他到离休前所在单位缴纳特殊党费。
父亲教育子女,“严”字当头。“严是爱,宽是害。”记得我参加工作的前一天晚上,父亲把我叫到身旁语重心长地说:“你明天就要参加工作了,在单位一定要听领导的话,好好工作,要为组织争光、为全家争气啊。”他教育我们在工作上要高标准、比贡献,埋头苦干,多干少说,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工作;在生活上要低标准、不攀比。父亲还经常对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会我们知足、感恩,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人格魅力永远留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