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培 杨 旭 家住市区湘江路许慎阳光园小区的张庭兰老人今年103岁。她精神矍铄、腿脚灵便、思维清晰,是小区里出名的老寿星。日前,记者采访了张庭兰老人,了解到老人年轻时热爱文艺,爱唱戏、唱歌,如今百岁高龄依然喜欢哼唱戏曲,每天早上睡醒后都要先听一段戏曲。
丈夫去世后挑起家庭重担
记者见到张庭兰老人时,她正坐在椅子上听戏,不时地跟着哼唱几句。张庭兰的大儿子胡培基告诉记者,老人听力不太好,但思维敏捷,记忆力很好,很多过去的事儿都记得清清楚楚。 张庭兰出生于舞阳县城,家庭条件不错,童年衣食无忧,并且能够上学读书。22岁那年,经人介绍,张庭兰嫁给了第一任丈夫胡焕民。胡焕民是教书先生,常辗转于漯河各地传道授业。据张庭兰老人回忆,当时的读书人思想活跃,心系家国命运和百姓疾苦,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婚后没多久,胡焕民便投身革命,为躲避国民党追捕,过着东躲西藏、居无定所的日子,最终因病英年早逝。 丈夫去世时儿子还很小,张庭兰勇敢地挑起生活的重担,靠为别人干活谋生,熬过了艰难的岁月,拉扯儿子长大成人。“无论日子如何清贫,母亲从不怨天尤人,这种乐观的心态才是最可贵的。”胡培基说。
用歌声为邻里带来欢乐
上世纪50年代初,张庭兰与第二任丈夫徐峭峰结婚。不久,二儿子徐培柱降生。新中国成立后,夫妻二人都有了工作,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张庭兰读过书、教过书,格外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不仅要求他们多读书,而且教育他们要明事理。徐培柱长年在非洲津巴布韦、坦桑尼亚等国家援建,母子俩聚少离多。儿子不能在身边尽孝,张庭兰从没有一句怨言,反而鼓励徐培柱多为国家做贡献。
张庭兰老人还经常教育孩子们要勤俭节约、正直做人。因此,虽然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全家人勤俭节约的习惯一直没变。
张庭兰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爱唱戏,是个文艺爱好者,年轻时经常参加演出。“我年轻的时候,街道干部经常找我去扭秧歌、唱戏。”张庭兰告诉记者。即使到了晚年,她依然喜欢用歌声为邻里带来欢乐。在海河小区居住时,张庭兰还让儿子教她学唱歌,学会后唱给邻里听。
百岁高龄仍每天锻炼身体
平时只要天气晴朗,张庭兰都要推着手推车在小区里散步,天气不好时就在家里锻炼身体。“以前在海河小区住的时候,俺妈没事时就到小区广场上和其他老年人一起聊天、做操。”胡培基告诉记者,母亲的身体不错,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她是个闲不住的人,在家里经常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张庭兰老人生活规律,每天晚上10点左右上床睡觉,早上6点多起床,睡醒后要先听一会儿戏曲。
张庭兰的一日三餐都由胡培基料理,他做饭时荤素搭配,想方设法让母亲的饭食可口又营养均衡:每天清晨,胡培基给母亲准备牛奶、鸡蛋、炒菜和馒头,午餐以面条为主,晚餐是豆浆或八宝粥。为了让食物易于消化,胡培基把各种蔬菜打成汁、把肉打成肉末,精心烹饪;天凉时他会细心地把水果切成块儿,放进热水里泡一下再拿给母亲吃。
百年人生,历经岁月沧桑。面对如今的幸福生活,张庭兰常常感慨地说:“想想以前受的苦,再品品如今的甜,这样的生活真幸福!”
张庭兰与大儿子胡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