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5月7日 星期

竹沟的竹子


■王 剑

确山县城西约30公里处,群山环抱着一个小镇。镇内有一条东西长的街道,银练般的臻水河自北向南绕镇蜿蜒流去。这里,山峦岚烟缥缈,湖水清波浩淼,竹树环合,民风淳朴,宛如一处世外桃源。

这个小镇就是竹沟,因沟沟坡坡、村头河沿长满丰茂的翠竹而得名。它南挨桐柏山,北依伏牛山,东与瓦岗毗邻,西与泌阳接壤,是确山通往宛西南阳的要道。竹沟被喻为中原抗战的摇篮、“小延安”。

春日里,久慕竹沟之名,我带着内心的崇拜,奔赴竹沟。走在路上,我在遐想:竹子是竹沟的象征。山岭之上,溱水河边,一定是万里幽篁,衔接着天与水,摇曳在四季的风中。

然而,在竹沟,我却没有见到一棵竹子。北山上的竹子啊,你们去了哪里?

杨靖宇,确山竹子中最伟岸的一棵。

他是农民的儿子,在风雨如晦的1927年,他22岁的骨骼已经在革命的风雨中“嘎嘎”拔节了。4月,为了配合北伐军进军豫南,在周恩来等人的关怀指导下,他和张家铎等同志带领确山5万多名民众举行了暴动,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完整意义的第一个县级人民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从此,他像韧劲十足的竹笋,在中国大地上疯长。

1929年春,杨靖宇到了东北。他从确山带走的除了河南人的敦厚,更有竹子的顽强和蓬勃的生命力。当时的东北,日本关东军有70万,而杨靖宇的军队只有3000多人,没有重武器和任何援助,但他没有后退一步。在中华民族危难的关头,杨靖宇如一支高擎的火把,在关东大地的漫漫冬夜里燃放一簇簇抗日的烽火。他的抗联是白山黑水间跳动着的一颗火红的心,给阴霾之下的人们带去了温暖、光明和希望,也让满洲的鬼子夜夜噩梦萦绕、寝不安枕。

三道崴子,中国乡间一个普通的村名,却因杨靖宇而有了异样的品质。那天,杨靖宇走出了栖身的密林,此时的他又饥又寒,伤病缠身,体能的消耗已到极限,却不幸碰上了闻讯赶来的日本军队。他知道,最后的时刻终于要来了。他一边用手枪向四面八方围上来的敌人射击,一边跌跌撞撞向高地退却……他身中数弹,轰然倒下!35岁的他,陨落在遍布衰草和灌木的三道崴子。时间是1940年2月23日。在这个寒冷的日子,杨靖宇用冰与火把自己淬成了一把刀,在历史的额头深深地刻下壮志未酬的遗憾。

杨靖宇将军殉国后,日军铡下了将军的头颅,切下他的胃。日本人想知道,在零下42摄氏度的寒冬里,这个对手到底是靠什么支撑着才跟他们周旋缠斗了那么久?最终,他们惊呆了,他们吃惊地发现,将军的胃袋中只有尚未消化的树皮、草根、棉絮,一粒粮食也没有。拧劲子树、血染的雪地和只有树皮、草根、棉絮的胃袋,从此凝成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细节,抓住了我们的心,占据着我们的情感。此刻,面对那一页页发黄的历史,我仍能从将军的遗物中找到确山竹子的纹络、血脉,还有比它更坚韧的民族筋骨!

刘少奇,确山竹子中最苍劲的一棵。

竹沟纪念馆内,一个大院子、几间平房,青砖青瓦,带着浓郁的山村气息。沿着方砖铺就的小路向西走,就到了刘少奇同志的办公室。室内陈设简陋,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个盆架。里间是一个小卧室,床边有个简单的书架,书桌上摆放着一盏铜油灯,还有一本线装的《列宁全集》。书页已经发黄,磨损得棱角都不分明了。“越过千重水,踏破万重山,胡服同志到竹沟,妙计定中原。”1939年1月,刘少奇同志跋山涉水、日夜兼程来到竹沟,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作为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就在这间简陋的小屋里为开辟中原地区的抗日工作而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如今,斑驳的墙壁剥落不了往日的记忆,沉静的桌椅还依稀散发着领袖的神韵。站在屋内,我仿佛看到他还在窗前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正书写他的《论共产党员修养》的不朽篇章……

与他一同见证中国革命的,是门前的一棵石榴树,这是战争年代刘少奇同志亲手栽种的树。“文革”时期,这棵石榴树被当作他的替身被连根拔起、游街示众。一个老乡冒险偷偷剪下了树上的一枝,插在了自己的院子里,悉心照看。如今,这棵延续竹沟革命精神的石榴树仍然迎风而立,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是啊,在战争岁月,这些石榴花“自向深冬着艳阳”;在和平年代,这一抹抹红色多像温暖的火苗,在人们心中幸福地绽放。

竹沟群英,确山竹子中最繁茂的一丛。

竹沟的青山绿水都长眠着烈士的英魂,竹沟的沟沟坡坡都攒动着英雄的身影。彭雪枫金戈铁马、驰骋豫东的英姿,李先念土窑里凝眉静思的面孔,还有王国华、陈少敏、危拱之、周骏鸣、张劲夫、张爱萍、张震、方毅忙碌的身影……在这里,每一个人物都有一段闪光的历史,每一个名字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6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00多位将军,27位未受军衔的军级干部,68位省部级干部,4800多名党政军骨干,他们带着确山竹子的品性和精神,走过印满车辙和脚印的青石板路,走过布满金色沙滩和鹅卵石的河流,从竹沟东进、南下,开赴前线,在中华大地上走出了一条条红色的线路,走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长卷。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宛若小延安。一声号令惊天破,千军万马若等闲……”而今,在竹沟,很多人还会唱当年的军歌;在竹沟,很多人会讲革命者的传奇;在竹沟,透过血与火的岁月,我依然能清晰地看到他们微笑的脸庞。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